藏书架 登录注册
我是特种兵之英雄本色 > 我是特种兵之英雄本色最新目录

第828章 激战魔窟 【5】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什么办法!教官你说吧!”

“先下去再说!”说完便带着她们溜下了绝崖!到了地面,收回工具,匆忙离开泥火山绝崖,回到车子停放的地方,“上车!”全体人员上了车,呼啸着直奔乌鲁木齐而去!

“诶大哥!为什么去乌鲁木齐呀?”袁笑不解道。

“因为他们所说的恒生宾馆是乌鲁木齐的一家很有名气的大宾馆!不在克拉玛依!”

“嘿!你怎么知道的呀!”

“以前有个同学就住在乌璐木齐!听他说过恒生宾馆就乌鲁木齐一家有!别无分号!”

“欧!怪不得!”越野车在马路上疯狂的飞驰着,恨不得一下子就到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北麓。乌鲁木齐在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称迪化,意为对边民的“启迪教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对少数民族的歧视矮化政策,于1954年改称现名。至今乌鲁木齐还有“老满城”的地名,位置大致在今新疆农业大学一带;而现在南门、北门和大小西门内的区域是原来的“汉城”。满城主要为清朝八旗驻军,汉城则是工商业区。现今的乌鲁木齐是由原“汉城”向周边扩张形成的。乌鲁木齐市现已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是世界上最内陆、距离海洋和海岸线最远的大型城市(2500公里)。

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达到2060亿元,实现17。3%的增长速度。增速居全国27个梳城市之首。

据统计,2011年乌鲁木齐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700亿元,增长17。1%,创近23年来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5亿元,增长27%,创近15年来新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600美元,居西部梳城市第2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6。2亿元,增长39。33%,继2008年突破100亿元后,实现了“三年翻一番”;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149。3亿元,增长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0亿元,增长23%;进出口贸易总额90亿美元,增长4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5%;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乌鲁木齐少数民族遍布市辖7区1县。建成区面积为346平方公里。维吾尔族、回族有相对集中居住的区域,其他少数民族则是分散杂居,全市每条街道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建成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国家高新区]和一个出口加工区[承接外向型产业的重要工业园区],并且正在建设头屯河工业园、水磨沟创业园和乌鲁木齐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经济一体化框架下的米东工业园区。使乌鲁木齐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打造新疆最大的·面向周边各国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和中亚国际物流港。乌鲁木齐市获批为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国时属古车师人的活动范围。西汉时期,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分布着十余个游牧部落,史称“十三国之地”,西域都护府曾派兵屯田。三国时期,车师后国在今乌鲁木齐南郊(现乌拉泊水库一带)建淤赖城,为乌鲁木齐第一城。后经晋、隋两朝开辟丝绸之路新北道,乌鲁木齐处于新北道要冲之地。公元648年(贞观22年),唐朝政府在距现市区以南10公里处设置轮台城,隶属庭州(治所在今吉木萨尔)。唐代着名边塞诗人岑参曾在此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脍炙人口的诗句。此后,当中原王朝统治衰弱时,地方*权更迭频仍,乌鲁木齐屡经战火,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1755年(乾隆20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在现乌鲁木齐九家湾一带筑垒屯兵,并将此地定名为“乌鲁木齐”。1763年(乾隆28年),乾隆帝将扩展后的城池命名为“迪化”。1884年(光绪10年),新疆设置行省,以迪化为梳。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恢复乌鲁木齐市名。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这座具有1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会,市中心的红山是它的标志。

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军增加。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轮台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驻守这一战略要地。乌鲁木齐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手工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商业贸易的需要,清军先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之后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将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命名曰“迪化”。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巩宁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知州,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为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奏准将马里坤道移驻迪化州巩宁城。于是巩宁城也就成为当时清王朝在乌鲁木齐的军政统治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决定设立甘肃新疆省,定迪化为梳。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为附郭首县。民国2年(1913年),将镇迪道尹改为观察使,并同时撤销迪化府,保留迪化县。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民国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同时将市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区,迪化县隶属迪化专员公署,辖6个乡,2个牧区及达坂城镇。区以下设保甲组织。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重新划分建立7个区,54个街公所。在郊区建立农民协会,并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成立3个乡,至此,城乡各级人民政府初步建立。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

后国*院批复同意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并入乌鲁木齐市,撤销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行政区划调整后,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域面积由.77平方公里增至.3平方公里,昌吉回族自治州行政区域面积由.94平方公里减至。41平方公里,米东区行政区域为原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的行政区域,面积3407。42平方公里;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与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区福海县、五家渠市行政区域界线走向仍按原米泉市行政区域界线保持不变,双方跨行政区域使用的土地、草场仍按原使用习惯保持不变。

自然灾害

寒潮:乌鲁木齐地处天山北坡及北麓,常受极地和西伯利亚冷空气侵袭,形成寒潮。寒潮入侵时,日温迅速下降10℃或10℃以上。平原地区年均2—3次,山区年均4—5次。

乌鲁木齐市交通基建(18张)

春旱:由于蒸发量普遍大于降水量,春旱发生较多,常在春季水少、气温偏低时发生。

雷暴和冰雹:山区尤其是迎风坡雷暴日较多,年均为24天,在5—8月;冰雹多发生在夏季6—9月,历史上记载不多。

大风:乌鲁木齐是多风地区,大风最多出春秋两季。达坂城是全国着名风口之一,最大风速为34米/秒,瞬间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干热风是乌鲁木齐境内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气候与灌溉

乌鲁木齐[3]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为294毫米,最暖的七、八月平均气温为25。7℃,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为-15。2℃。极端气温最高47。8℃,最低-41。5℃。

乌鲁木齐深处大陆腹地,属于中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温差大,寒暑变化剧烈;降水少,且随高度垂直递增;冬季寒冷漫长,四季分配不均,冬季有逆温层出现。每年5至10月是乌鲁木齐旅游的黄金季节,因为这段时间花木争艳,瓜果溢香。

乌鲁木齐春天来得迟,北郊一带3月26日步入春天;市区要晚两个星期,到4月8日春天来临;南郊还要迟十几天,4月20日左右山前才见绿波。每年从6月上旬起,乌鲁木齐之春自北而南相继结束。春雨占全年降水的40%左右,对春播及旱地作物十分有利。

夏季的乌鲁木齐城郊山区山花烂漫,市区林带郁郁葱葱;北郊的夏季,6月4日到9月21日整整90天;城区从6月23日到8月24日,才62天;而南山牧场却没有真正的夏天,春秋相连。乌鲁木齐位于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尽管夏日炎炎,却热而不闷,而且昼夜温差大,乌鲁木齐城区夏季平均气温为23℃,是旅游、避暑的胜地。

乌鲁木齐的秋天从8月24日开始。北部平原推迟10天,入秋后,天气环境比较稳定,天气不冷不热,温和宜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天山南北的瓜果汇集在乌鲁木齐。9月下旬以后,冷空气频频袭来,气温下降迅速。10月份昼夜温差增大。“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民谣正是乌鲁木齐深秋气候的生动写照。

乌鲁木齐城区的冬天,每年从11月3日到次年4月8日长达150天。乌鲁木齐市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一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由于天山屏障,冷空气往往滞留在盆地内,大雪飘飘,银装素裹,是乌鲁木齐冬景的一大特色,风采独具。南郊山前丘陵却有一条“暖带”,一月份气温要比市区高4、5度。这种独特的冬季气候条件,适应进行大棚蔬菜生产,而且南郊积雪长达175天,极易开展高山滑雪、高山冰场速滑和雪地“叼羊”、雪地“姑娘追”等冬季运动及旅游活动。

旅游时间

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最热的是7、8月,平均气温25。7℃;最冷的是1月,平均气温-15。2℃。去新疆旅游最佳时间是秋天的8月和9月,这时天气已经开始凉爽,瓜果也已经成熟。最佳旅游时间:8月、9月。

乌鲁木齐是中国连接中亚地区乃至欧洲的陆路交通枢纽,现已成为中国扩大向西开放、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世界商贸发达城市所占有的沿海、沿边、沿河、沿线四大地理要素中,乌鲁木齐既占沿边之利,又得沿线之益,这是新疆、也是乌鲁木齐在西部大开发中最大的地理优势。特别是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全线贯通,乌鲁木齐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桥头堡,在中国西部乃至中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乌鲁木齐机场为中国五大门户机场之一,已开通国际、国内、区内航线100多条。乌鲁木齐火车站是新疆铁路的总枢纽,也是中国与中亚地区重要的客货集散地,直通国际、国内列车20多对。公路、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形成了连接内外、横贯南北的交通网络。乌鲁木齐拥有国际水平的现代通讯手段。所有这些,构筑起了一条现代化的立体“丝绸之路”,为乌鲁木齐走向世界架起了金桥。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针对新疆的开发建设,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家给予新疆经济发展的支持,不亚于20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有力地支持了乌鲁木齐加快发展。同时,我们始终致力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有着多年的园区建设经验,相继建成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一个出口加工区(承接外向型产业的重要工业园区),并且正在建设头屯河工业园、水磨沟创业园和乌鲁木齐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经济一体化框架下的米东工业园区。乌昌经济一体化建设是我们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一次新的尝试,对于乌昌地区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不断增强地区整体实力具有深远影响。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乌鲁木齐市和我们的邻居昌吉州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必将会使乌鲁木齐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我们还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着力打造新疆最大的、面向周边各国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和中亚国际物流港,努力为中亚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搭建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发挥好中亚地区的桥梁纽带作用。

2010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7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95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05、4。94和7。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5:45。57:52。98。

2012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060亿元,比上年增长17。3%。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将乌鲁木齐建成面向中亚地区的现代国际化商贸城市。为此,我们将在建设面向中亚地区的五大物流中心、建设一批对中亚地区具有辐射作用的商贸市场等方面不懈努力,不断完善金融、中介、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在新的世纪里,乌鲁木齐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及中亚地区的区域商品交易集散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仓储中心和现代化信息服务咨询中心。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