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凭良心说,当王富听说顾骜要跟他聊聊蓄电池的电极技术展望时,着实是有些意外的。
但顾骜此前十几年累计的凶名,倒也不至于让人觉得他完全是个文科官僚。
王富仅仅搜索了几秒钟脑中的事迹后,就连忙陪着笑捧场:“顾总说哪里话,天下谁不知道,您虽然大学里读的是文科,但那只是为了服从国家需要嘛。
您一直以来的理科功底、包括您当年为咱中国人突破膜式制氦机技术难关的事迹,那都是有目共睹的,连外国人都知道。”
王富之所以能对这些事迹头头是道,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之前有点崇拜顾骜,所以了解过——不过他的崇拜肯定没有王东那种搞管理的人那么崇拜。
眼下国内,凡是搞企业管理做生意的,都是捧着顾骜的着作每天睡觉前要看的,似乎不看就浑身难受,看了就能大力出奇蹟。
另一方面,顾骜的早期事迹,近年来能更进一步扫盲普及,也是因为潜心种田的这两年,他妻子萧穗也没闲着。
自从去年年初开始,顾骜家的娃也有一周岁半了,学说话已经比较流畅,就没那么烦人。萧穗腾出手来,写了一本《顾骜传》,当然只是第一卷,因为顾骜的人生还长着呢。
这个《顾骜传》的第一卷,只是记录了顾骜念书阶段到25岁之前的生涯(基本上也就覆盖了顾骜穿越之后的最初10年履历),发售之后,居然一年之内就在国内卖出了八百多万套、覆盖了至少两三千万的读者。
同期还出了英文版和日文版,在美国卖出了350万套、在曰本卖出了160万套,在两国均排到了1990年全品类畅销书前五名、商业/传记类畅销书榜第一名。
真要是算算版税收入,光中国国内出版一本自传就赚了几百万稿酬(90年卖一本书只有几毛钱到几块钱稿费,行业惯例好像是售价的百分之十几),美国和曰本出版业价格比较高,一本书能赚好几美元,加起来海外稿费都两千多万美金了。
只可惜顾骜这种人不在乎这点小钱,就算是作者萧穗的私房钱了。这还只是第一年,按顾骜的势头,将来萧穗光靠出老公的传记赚到九位数美金,也是轻轻松松的。
这些旧闻暂不多提,且说萧穗写的《顾骜传》第一卷里,就提到过顾骜16岁时候、备考岁月乃至后来在外交学院大一时的一些光辉事迹。
包括他家里祖上两代都是技术工人、工程师出身,在国内前沿的制冷机技术国企供职(老爹本来应该只是算“技术工人/技师”,但因为后来当了厂长,如今已经退休,所以到了萧穗写的传记里,稍微美化了一下。变成了“工程师”出身,显得更有文化,不过这种程度的贴金不算什么,别人写自传还要过分呢)
还提到顾骜区区十五六岁年纪,就因为“从小感兴趣、家学渊源、在特殊年代刻苦钻研外文的制冷科学和相关材料科学前沿,为中国突破膜式空气分离设备技术瓶颈做出过重大贡献”。
传记里写到这些地方的时候,还引经据典,非常翔实地列举了参考文献和出处,跟写论文似的,列举了几项以顾骜的名义、于1980年在香江委托相关专利代理机构申请的技术专利。
专利都是一国一申请的,但香江那边的事务所,只要你给代理费,都会给你打包搞定,你想在全球多少主要国家申请,人家都帮你料理妥当。
除了专利档案和申请的因果脉络,传记还明确引用了一些相关材料工程领域学术期刊的记录,写明了某年某月谋期,某某学术期刊登载了有顾骜署名的相关行业论文,都是顾骜当年高考后、乃至大一那个学期里写的。
大部分都是中国国内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但也有一两本国际上的。
国内期刊给发,并不奇怪,因为当时顾骜已经是外交学院的学生了,作为外交学院暗中复校的第一届尖子,又是在京城这个出版界人面最广的圈子里厮混,发国家级技术期刊的论文,门路肯定很多。
至于那一两篇在不太有名的海外期刊上发的文章,当然是顾骜找香江律师暗暗花了圈内资源的。不过勉强也算有两三个点的sci影响因子。
所以,如今在全球主流科技大国的舆论环境下,顾骜在“膜式空气分离技术”领域的创新力,已经随着这本传记的出版而坐实了。大家也都相信“天鲲和香积电的幕后大老板,确实是个有点小聪明,文理兼通的奇才,不然人家也做不出这么大的事业”。
尤其是相信顾骜有一个“善于搞颠复式创新,特别喜欢突破目前的固有技术偏见”的强烈人设。
毕竟他还写了《创新者的窘境》这种如今全球累计销量也已经超过一千万册的煌煌巨着了,前后印证,大家都愿意相信他或许学术基础不扎实、但灵光一闪的能力绝对是世界级。
你别被他逮住传统技术里有偏见的地方,如果逮住了,哪怕不专业,顾老板也能攥出黄金来。
而且这书去年年中就开始卖了,经过半年多的质证后,早已被圈内公认是颠扑不破的真相——
想想看后世曾经有一段时间所谓的“打工皇帝”、做过微软中国总裁的唐俊,不就是因为学历造假,被闹得沸沸扬扬么。地位坐到商界大佬的位置上,不知有多少敌人盯着你希望你出丑。
顾骜的地位可是远超后来唐俊巅峰期很多,盯着他的人自然也很多。所以从去年八月份开始,陆陆续续的财经圈小报记者们,无论中美日,想战斗顾骜博眼球的多了去了。
一开始是说顾骜的论文肯定是找人代笔的,又说顾骜的专利是别人研发他挂名的。可惜战斗了几个月之后,都被如山铁证反驳了。
毕竟78年的时候,顾骜又没什么势力,他怎么可能以势压人?能拿专利能出论文,肯定是真有乾货的。
甚至还有人拿到了78、79那两年里,钱塘制氧机厂内部几次技术讨论会的会议纪要原稿和部分录音,还有顾骜77年的高考作文、当年因为作文惊动了阅卷部门而引来的省级文学媒体采访记录……
全部都挖出来,最终反而让顾骜的清白更加被世人所知,连《华生顿邮报》和《时代》杂志都做了一次打假专题。
顾骜文理双全、脑洞爆炸的人设,算是彻底被全世界翻过来翻回去,灌得圈内人人皆知。
……
王富当着顾骜的面,自然也要说一下他拜读了《顾骜传》后的心得和敬仰,浪费了顾骜好几分钟的时间,才把话切换回正题。
“……顾总,您的文理双全这是举世皆知,不证自明的……”
“好了好了,我一开始就不该扯这个话题,赶紧说正事儿吧。”顾骜有些听恭维听得耳朵起茧,连忙打住了对方。
“对不起,是我太激动了,您说说您的见解吧。”王富立刻端正了姿态。
“我之所以把你这种年轻人留下来聊聊,也是觉得我从旁观摩、听茹报了将近两年,发现金属盐蓄电池技术领域的专家们,思路都盯在正极的电极金属盐材料结构上。
为什么没有人对负极的石墨材料作出优化呢?那部分就没有提升效率的空间么?不瞒你说,我虽然之前不太懂电池材料技术,但我的资源摆在这儿,没吃过猪肉也见多了猪跑。
这两年里,听取的国内技术带头人和曰本顶级专家的汇报,也有十几次了,大家对于负极的石墨材料都恨满意,也不觉得有什么好优化的。我想看看年轻人有没有胆子更大一点的想法。”
王富有些为难,他在有色金属研究院三年读研、三年研究的资历,一切的经验都告诉他,这里面没什么挖掘空间:“顾总,材料科学虽然目前还是试错为主,但还是要讲一点理论物理的,石墨作为电池负极,已经是一种高效单质了。
而且作为单质,要进行调性就只有在原子排序结构方面做文章了,可石墨的特性就是原子层列非常松散容易变构的,这怎么会有人去研究呢?
小学科普文章里都提过,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元素单质的表现形态,金刚石之所以最硬就是因为稳定的三角体原子架构,而石墨最软就是因为松散层列架构。”
顾骜并不为所动:“我也了解过相关科普,不过所谓的石墨结构‘层列松散’,应该只是说石墨原子的层与层之间松散吧?单一层本身之间,六边形的原子扩散架构,应该是很稳定的。那为什么就没人想过减少石墨层数来扬长避短性状呢?”
这个话物理化学及格的中学生应该都听得懂,不过还是解释一下。一般认为的石墨很软,就相当于说很多石墨原子构成的一团“楼房”里,柱子是非常软的,跟橡皮泥一样脆弱,可楼板和房梁是很坚韧的。
每一层石墨原子的六边形架构,那还是很稳的,不稳的只是每一层之间,而非每一层之内。相当于这个楼哪怕因为柱子软而塌了,塌到地上还是一整层楼一整层楼的,单层楼的整块地板是摔不碎的。(不太贴切,但就这么一比喻)
王富却没法理会:“可是,一毫米厚的石墨,就有300万层原子层,你材料加工工艺切得再薄,到了微米级还有几千层,纳米级还有几层乃至十几层。
我知道香积电也是您的产业,您是做半导体的,您应该知道,目前香积电量产的最小加工精度也不过是500纳米级,小规模实验室应该也不会小于300纳米,那切出来至少还有好几百层碳原子的厚度呢,根本不会影响到量子层面的材料特性啊。”
谁让你用切的了?
当然,最后这句话顾骜没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