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次年,简侧妃顺利诞下一子。
因简侧妃幼时患疾损了心智,所以那孩子满了周岁后,便被送到萧侧妃院中教养。
萧侧妃闺名萧芷,出身清贵,乃是前任首辅萧老大人的孙女。
正是端王妃在家宴上一见忘俗的青衣美人。
论起来,端王妃是端王的正妻、二公子的嫡母,在二公子不宜由生母教养的情况下,应由端王妃亲自教养方是正经。
可端王却以端王妃身子尚未大好为由,把二公子送进了萧侧妃院中……
对于端王的这一安排,端王妃是很满意的。
扪心自问,她无法做到对自己所生的长子和简氏所生的次子一视同仁,故而在她看来,由学识渊博、品性高洁的萧氏教养二公子,实在再好不过。
她是这样想的,其他人则未必。
端王府的后宅,最不缺的就是又空闲又有心生事的女子……
对于为二公子择养母一事,府里难免议论纷纷。
有人称赞端王体恤正妻,同时暗贬端王妃没用,打着身子不好的由头,掌管中馈、应酬往来俱都差强人意,如今更是连教养庶子这样的分内小事也不做,以至于端王不得不亲自费心处理!
也有人隐晦地点出,非是端王妃不想教养二公子,毕竟大公子占嫡又占长,且是端王亲自教养的,虽然二公子的生母是皇后的侄女,可二公子无论如何也越不过大公子,既如此,端王妃把二公子带在身边教养,既不必担心养虎为患、日后威胁到大公子的地位,还能借教养二公子之机向皇后邀功。
如此推论,端王妃不仅不会推拒教养二公子一事,恰恰相反,她还会积极争取。
可最后,端王却把二公子送进了萧侧妃院里……
究其缘由,大概是因为端王妃学识不佳,委实当不起教养二公子之责。
很多人都觉得这番议论有理有据。
甚至还基于这番议论,生出了新的议论……
道是端王之所以不辞辛劳亲自教养大公子,亦不过是假托端王妃身子不好之由,实则是担心不学无术的端王妃把大公子给养废了……
流言沸沸扬扬,身处舆论中心的端王妃却不以为意。
她从很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多不怀好意的议论。
出嫁前,母亲很少带家中姐妹出门应酬,偶尔出门,她不仅融不进那些高门小姐的交际圈子,还要承受她们不屑的目光和议论。
就因为,泰宁侯府是靠着商贾银钱支撑门庭的,就因为,先后两位泰宁侯夫人都是商户女。
所以,那些自矜身份的夫人们和她们的女儿便天然地看不起她和她的母亲、姐妹。
甚至,不仅是外头的人,就连她的父亲,言谈中也屡屡流露出对她母亲的轻视,要求她和苏州沈家的人保持距离,以免沾染上他们的商贾做派。
她懵懂无知的时候,对父亲和世俗观念深信不疑,深深地因自己的出身而自卑、难过。
可后来,她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也注意到有些嘲笑她的夫人、小姐们总是穿着半新不旧的绸衫,戴着成色普通、甚至是空心的钗环。
在容府,母亲总会提前为府中的主子、下人们订衣衫,她的衣衫、首饰都是从京里最好的成衣铺子、银楼定制的,每遇生辰年节,沈家亲戚还会特意给她送来苏州、甚至外邦的时兴衣饰,例如,有一年泉州甘家有位小姐在及笄礼上穿了双珍珠串的绣鞋,甘家那位小姐出尽了风头,这件事传遍了大江南北,在她过十岁生辰时,沈家表兄便送了她一双珍珠绣鞋!
她便瞧明白了,那些看不起她、看不起商户的所谓高门,内里早已朽败不堪。
倘若没有沈家,容家的光景比那些人家更差。
穷困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躺在先祖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的败家后人们,更可笑的是,那些无能的败家子们不思进取,还眼高于顶,看不起这个、瞧不上那个。
从那时起,她就不怎么在意旁人的看法和议论了。
那些人再看不上沈家,沈家依旧富甲天下,那些人再看不上她,她也做了端王妃。
所以,有什么可在意的呢?
只是,她可以不在意旁人的议论和看法,但难免有些在意端王的心意和做法……
萧氏教养二公子固然比她教养合适得多。
但,论起来,庶子的教养乃是嫡母之责,她在意的是,端王做这样的安排前,并未与她商议。
不过,在意又如何?
她和端王不是寻常夫妻。
无论他肯屈尊与她商议,还是自有定夺……
她只须顺从、配合便是。
这不是她期许的姻缘。
可是,也不是过不下去。
就像母亲,就像长姐,这世上有几个女子的姻缘是称心如意的呢?
端王妃这样想着,心境越来越平和。
后来,她身子渐好,掌管中馈逐渐熟稔,应酬往来也逐渐滴水不漏,端王府后宅祥和,两位公子俱都康健聪慧。
世人议论起端王妃,多称赞其妇德嘉懿。
一切都很平顺,也很美好的样子。
又两年,端王妃再次有孕并生下一子。
幼子养在端王妃身边。
端王妃满心欢喜,又时常觉得愧对长子。
长子幼时,她未能亲自看顾他。
幼子两岁时,皇帝薨逝,端王持遗诏即位。
端王妃便成了容皇后。
她穿着绣工繁复的朝服、戴着明耀精致的凤冠,一步一步走上白玉高阶。
高阶之上,金銮殿前,新皇戴着九毓珠冠牵起她的手,对她低语:“今后,有劳皇后了。”
她看向他的眼睛。
他面上依旧没有什么表情,清亮的眸中盛着她的倒影。
相伴数年,她忽然就感觉到了他心底的愉悦。
与他并立在高阶之上,看着匍匐在脚下的臣民和疆土,她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了他的抱负和责任。
他背负了太多,可他看她的时候,依然是全心全意的、愉悦的。
她忽然就理解了他。
她轻轻地回握住他的手,决心不再计较过往的那些琐事,努力做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好皇后。
后来,容皇后偶尔会想,倘若长子没有死,她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或许会和缓许多。
可是,长子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