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国库券升值的消息, 很快也被谏臣查知。立刻有御史上了奏章, 言有奸人借国债逐利,使得人心不古。
然而对赵顼而言, 人心古不古不重要, 好端端的国债突然升值, 才是要紧事!因此王安石入对时, 他忍不住也问了一句:“王卿, 听闻国库券已经升到了每券十七贯, 你可知此事?”
对于国债,王安石的态度其实颇为复杂。这是韩琦遗政,他并不怎么喜欢。但是当日二十万贯一日售空, 却也让天子见到了民心所向。这是能推行变法, 让天子下定决心的好事,因此现如今, 他也没法反对的太坚定了。
想了想,王安石道:“臣有听闻此事。王韶劝降番部的消息传来, 市井便有人买*屏蔽的关键字*库券。应当是有人图谋秦州质田,故而提价收券。”
“果真是为了秦州田亩啊。”赵顼长叹一声。他也猜是这个原因,因此更是懊悔。十五贯一顷地,还是卖的太便宜了,没见涨价还有人要吗?这样一来,他岂不是折损了好些钱财, 让那些贼人赚了?
见天子沮丧, 王安石便进言道:“也是秦州局面好转, 才会有人升价买券。此事与大局无碍,国库券上早已写明息钱,不论升降,朝廷花费皆为定数,不至亏损。况且高价买来的田亩,必然是要耕种的。将来秦州粮食增产,也有利边防。”
道理是没错,赵顼还是有些肝痛。不过这话也不好跟臣子明说,他咳了一声:“券价骤升,终归不是好事。将来若再发行国债,还是减少质田吧。”
没有质田的一年期国债卖的不也不差吗?看别人炒自己颁行的债券,滋味真是不好受啊。
这话倒是让王安石眼前一亮,果断道:“官家明鉴。边郡垦荒,也能改为军屯,由弓箭手垦种。如今秦州施行不差,旁的边郡也能依例而为。”
赵顼当然知道王安石对于国库券的态度。但是低息借钱,实在是件让人欲罢不能的事情。让他放弃,又有些为难。想了想,赵顼还是道:“此事还要看将来河湟局势,不妨等国债到期后再议。倒是军中新法,可有计较?”
这才是赵顼目前最关注的事情。以前国库空虚,入不敷出,他满心都是赚钱。但是现在修盐田,开矿山,连铜铁产量都大有增益,钱倒不是他最在乎的东西了。军队疲不堪用,才是心头大患。
王韶如今已经劝降了十二万番部,若是军队改制赶不上,他要如何发兵征伐吐蕃?更甚者,天下皆是弱兵,如何能征西夏,平辽国,收复燕云十二州?故而此事,方为当务之急!
王安石自然也清楚天子的心思,立刻道:“臣等正在修改保甲法,不出月余就能定案。泾原路经略安抚使蔡挺,在陕西着力推行的将兵法也颇有成效。恰逢首倡此法的张载入京,官家亦可问对。”
“可是吕卿所荐之人?”赵顼思量片刻,终于想起了这人来历。只是吕公着推荐时,言其学有本原,乃是当朝大儒。未曾想此人对军事还有见解,登时来了兴趣,“那便招来入对吧。”
张载也没料到,刚刚进京,就被天子召见。天子问政,他自然也以“复三代之治”作答。这本是个中规中矩的答案,未曾想问完政事,天子竟然又提起了兵事。他在渭州时,曾是蔡挺幕僚,为其军府提过不少建议。其中就有“兵将法”,旨在训练边民,与军旅一同作战。还有提议罢除戍兵换防,招募边民为边军驻防等等策略,大多被蔡挺采用。如今天子突然问起,莫不是要用他的法子了?
对于张载而言,这当真是个意外之喜。当年他有心从军,也是范文正公相劝,才选择了潜心经学。然而考取进士后,他担任的多是边郡司法参军、军事判官等职,对于国朝兵事更有了深刻了解。若是这些法度能通行全国,说不定真能一改弱军的弊病。
然而心动之余,张载也不免有些犯难。毕竟举荐他的御史大夫吕公着并不赞成新法,哪有一进京就转身投靠王安石的?再说新法初行,局面尚不稳定,冒然为之反倒不好。故而张载称自己对政事还不熟悉,推掉了二府的差事,转任崇文院校书。
确定了官衔后,他也稍稍放松了些,开始走亲访友。自然也要见见两个远房外侄。
“叔父来京,恰逢其时。”程颐见到张载,就笑着道,“如今气学在京中可是名声大震啊,不知叔父有何见解?”
这也是张载急急入京的原因之一,他轻叹一声:“我之学说以气为本,未曾想精研十数年,还只是知其皮毛。这‘大气压力’之说,恰似醍醐灌顶。太虚之气分清浊,有动静,却难验造化根本。只是无形无状的气,如何能成就世间万物?如今始知,气也有力,能作用万物!”
在他的学说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物两体,动必有机”。就如气化水,水化气一般,气聚时生万物,气散时成太虚。故而才有了阴阳变化,成了天地万物。只是如何让人相信万物皆为气化?草木禽兽焚之为气,不足为奇。但是山川河流也为气,怕是世间大多数人都不会认同,更难想象这些东西是如何从气变为山川的。然而“大气压力”的发现,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正因天地之间的气始终在用力,才能塑造山河。而万物无感,正因为阴阳早已调和,能抵御这种无处不在的力。
那些元气、浊气,乃至碳气的说法,更是一点点完善了他的理论,让他这个不信僧道之人,都有了结交通玄先生的意思。
程颢闻言却微微一皱眉:“那大气压力,哪有这般博大?叔父所想,怕是过了。”
他不能不多说一句。张载话里话外的意思,分明已经有了“气在万物先”的深意。若是如此,那“理”又在何处?他兄弟二人如今学术尚未大成,但是对于“天理”的认知已经摆在了极高的位置。就如韩非子所言,“万物各异理,而道军万物之理”。天地间必然有个至高不变的“天理”,方才有“气”的外在表象。
程颐则更为直白些:“气有生灭,理却永存。大气之力,正印证了天地有‘道’。因有此‘道’,方能拘束大气,衍化万物。”
这跟张载的理念就有些不合了。世间肯定是存在着规律和道理的,但是没有“气”作为承载,要如何依凭?他不由皱了皱眉:“正叔所言谬矣。气从未消散,只是自一物化作另一物罢了。这变化,方才是‘理’。正如那覆杯止水一般,若非杯中无气,焉能显出大气压力?”
这可就涉及经学之争了,就算程家兄弟是张载晚辈,也不可退却。三人顿时就“气”、“理”引经据典,展开了辩论。当然,也少不了这些时日报上刊登的新理论。只是一通争执,谁也无法说服谁。而对于张载,大气压力太弱,也是个避不开的软肋。只是撑起一片纸的力道,如何能塑造万物?
饶是他也不由生出懊恼,这大气压力,不该如此弱才是。但要怎样才能证实其伟力呢?
宝应观的道观中,倒是有人正在探讨这个问题。
“这便是真空球了?”甄琼兴冲冲拎起了那两个半圆球,“嚯!分量不轻啊!”
可不是嘛。两个半圆球都是铁制的,直径半尺有余,还有两个大大的把手,怕的有十来斤重。
“怎么不选木球?”沈括也好奇问道。
只是实验,木球不就够了?他也没想到苏颂会选用上好的铁器。
苏颂微微一笑:“木球我也试过,太容易变形,不好着力。”
这可是他没料到的。虽说甄琼说过,大气压力八马都没法分开,但是这话只是听听,苏颂并没有放在心上。谁料真正开始尝试后,他立刻发现木桶、木球没法承受巨大的压力,轻易就会开裂变形,最终还是换成了铁制。
把那铁球拿在手里,苏颂道:“原本我也想过直接抽空其中的空气,但是无法测量,始终不大准确。最后就换成了灌水。在球中灌满水,并在一处,随后取泵抽吸。待把所有水抽出后,球内自然就成了真空……”
他的话还没说完,甄琼就急急问道:“那密封呢?可妥当?”
他们还没找到橡胶呢,若是密封不好,岂不白费气力?
苏颂闻言微微一笑:“凌霄子之前提起要用胶。我也试了许多胶类,皆不可行。最后取了杜仲木,方才奏效。此物也产胶,木质细密,做成衬垫能使水不外流。”
只要不流水,密闭性就有了保障。甄琼眼睛一亮:“回头我也要弄些杜仲来,看能不能制出何用的胶!”
现在他的玻璃器皿大多还是靠旋钮,有些不便。若是能制出跟橡胶相似的胶就好了。
这些旁枝末节,沈括却不甚在意,催促道:“既然带来了,子容兄也别吊吾等的胃口,速速验证一番才是!”
三人对大气压力都有了解,苏颂也就不再卖关子了,亲自挽起袖子,操作起来。把一片木质软垫放在两个半球之间,随后注水,待到水满不溢的时候,他取出了一个有点像是唧筒的玩意,垫了木片,塞进圆球上的孔洞中,开始抽吸。一盆水由快至慢,艰难的从球里吸了出来。待再也没法拉动抽吸的杆子时,苏颂在泵前的开关上扭了扭,关闭了最后的气阀,把泵取了下来。只见两个半球,紧紧贴在了一处。
“这就好了?”甄琼问道。
“没有了水,自然就成了。”苏颂含笑答道,“凌霄子可要亲手试试?”
“自然要试!”甄琼立刻挽起了袖子,兴冲冲叫了沈括,一人一边拉住了把手,齐齐用力。然而两人都憋的面红,使劲了浑身气力,那圆球仍旧纹丝不动,就像长在了一起。
“果真压力惊人!”沈括只拉了一会儿,就停下了手,两眼闪闪望向苏颂,“这难道就要八马才能拉开?”
“是二马。”苏颂颇为自得的答道,“左右各一匹就能拉开了。再做大些,才是八马都拉扯不动!”
甄琼此刻累的跟狗一样直喘,面上兴奋却不亚于两人:“那再做的大些,放在天子面前试试,岂不是天下皆知了?”
这才是他们的目的嘛!八匹马都拉不开,场面一定相当惊人了!
谁料苏颂却摇了摇头:“此刻还不行。”
甄琼有些发愣:“为啥不行?”
这不是为了地动说做铺垫吗?没有真空,没有星辰漂浮,如何引向地绕日行的道理?难道俩人又反悔了?
苏颂笑了:“水不浑,如何摸鱼?还要再等些时日,等到朝廷诸公再次吵起来,方能成事。”
甄琼继续傻愣愣问道:“吵啥啊?”
沈括也笑了:“自然是新法。听闻条例司正在制定涉及将兵的新法,届时怕又要闹出大乱了。”
唯有等到所有人都争执起来,他们这些理念才能一点点的泼洒出去。这球,也不会叫做“真空球”,不过是大气压力的延续而已。为了最终的目标,花些时间,费些心思,又算得了什么?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