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终于于谦回到了他梦中的京都,京都依然是那样的辉煌。看到京都的那一刻于谦不由的想起了小时候。由于家庭环境不错,他有着自己的书斋,他就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与当时的所有读书人一样,他也是从四书五经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涯的。
他十分上进,读书用功刻苦,却从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除了学习考试内容,他还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如兵法等),自从柳香芋在七岁那年告诉了他一个叫文天祥的人,他也有了自己的偶像,他把这位偶像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斋里。有一次,教他读书的先生发现他经常看那幅画像,便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闻言,立刻正色回答:“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画像上的人物就是柳香芋告诉他的文天祥。除此之外,于谦还在书斋中写下了两句话作为对文天祥的赞词。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也许这就是于谦一生的承诺。三十余年后,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永乐十九年(1421),于谦二十三岁,此时的他已经乡试中举,即将赴京赶考。
他将从此告别自己的家,告别江南水乡的故土,前往风云聚汇、变化多端的京都。他记得自己当时是口吟一诗,踏上征途。
拔剑舞中庭,
浩歌振林峦!
丈夫意如此,
不学腐儒酸!
在京城的这次会试中,他顺利考中进士,并最终被任命为御史。在之后的宣德元年的朱高煦叛乱中,他以其洪亮的声音,严厉的词句,深厚的骂功狠狠地教训了这位极其失败的藩王,并给明仁宗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从此他就开始了他为官之路。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任命他为兵部右侍郎,并派他巡抚山西、河南等地。这一年,他只有三十二岁。他常常想起首辅杨士奇来,一直以来,他都很清楚的知道如果没有他杨阁老也就不会有他于谦的今天,他常常想起当时确实有人对他升迁得如此之快表示不满,而杨士奇却笑着说:“此人是难遇之奇才,将来必成栋梁!我是为国家升迁他而已。”也就是那一年他——于谦离开了京都。可他也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十九年,他也没想到他一去就在也没有看到过他——杨士奇。在这十九年中,他巡抚山西、河南一带,他没有辜负杨士奇的信任,工作兢兢业业,在任期间,他为大明安抚了江西、河南、山西。老百姓也十分尊重他。着就是他于谦对他杨士奇的回报,更是对大明皇帝的回报
于谦记得在正统年间,王振已经掌权,他这个人是属于雁过拔毛型的,地方官进京上报情况,多多少少都会带点东西,即使是些日常用品,王振也来者不拒,让人哭笑不得。可是自己却从未贪过,因为他一直记得要为大明做一个文天祥,一个岳飞。,他是巡抚,权力很大,却能够做到不贪一针一线。不但自己不贪,也不让别人贪。
于是正统六年(1441),一直看他不顺眼的王振找了个借口,把他关了起来,但王振错了,他完全没有估计到于谦的人望如此之高,如果要杀掉这个人,后果可能会极其严重。于是王振退让了,他放出了他于谦。记得曾经有人劝他多少送点东西做人情,对于这样的劝解,他给他们写了一首诗
。绢帕蘑菇及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也许这就我于谦一生要去做的。于今我于谦终于会来了,回到了这个曾经奋斗努力的地方了。可也已经不是那时的京都了,如今的京都在大太监王振的管理下一是一片恐慌。如今的他看到的可是身陷敌营成为人质的皇帝,也先精锐的士兵,城中惊慌失措的百姓,不堪一击士气低落的明军,还有类似徐珵这样只顾着自己的逃跑派煽风点火,一切的一切。但他却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的发生。但他无能为力,这个让他很是痛苦。这时候他突然想起了邝埜。在他看来邝埜是一个十分正派的人。在也先大举进犯的时候,王振挟持皇帝亲征。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不听。邝埜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他主持兵部的工作。他是他的上司。但于谦总觉得他似乎少了点什么,这个他一直都没有想明白。后来他终于想明白了,让他想明白的是大太监王振和蒙古的大汗也先让他想明白的,那就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终于他要怎么做了。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