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洪承畴越看越喜欢眼前这个年前人问道:“你先是夜袭解颍州之围,接着及时通知寿州提前做好城防,使的寿州不失,独山坳一战伏击五万流寇先锋,更是在凤阳城下击溃了近二十万流寇,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大功,真是我大明之福啊!”
听完后朱尽忠不敢造次,站了起来回道:“这些功劳都是靠着手下将士用命拼来的,凤阳城下能侥幸击败流寇,上仰仗皇上天恩,下靠的是知府颜大人,杨公公的运筹、教导和全城百姓顶力支持,卑职其实也没过劳。”
洪承畴听着满意的说道:“该是你的功劳,你也不必推脱,还有你父亲为中都凤阳战死,本督也会上奏朝廷。
朱尽忠听完直接叩谢,并将如果夜袭颍州城外流寇大营,伏击革左五营,以及凤阳城下接连血战的详细慢慢说与洪承畴,这位目前权重极高的五省总督洪承畴在听的过程中,不住的点着头,对眼前的这位年轻的武官更为看重了,如此胆略,非常人所能及。
第二日清晨朱尽忠等人返回凤阳府,而洪承畴也拔营前去继续追赶闯贼高迎祥等人。
北京,紫禁城。
夜色如墨,三匹快马由南疾驰而来,永定门城楼上的京营守城士兵老远就听到马上之人呐喊:“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快开门。”
“快,打开城门,打开城门。”城楼上值夜的京营将领一看来的是八百里加急的文书,即刻对守门的士兵吩咐道。
十几名营守城士兵急忙合力将刚刚合上不久的城门重新打开,送信的三名骑在马上的人不做任何停留,待城门打开之后,猛地一抽马鞭扬长而去。传令兵在进了北京城之后,依旧是不停的快马加鞭没有丝毫减速,马蹄在青石铺的路面上几乎溅起了点点火星,在漆黑的夜色中显得分外的扎眼。
送信的骑兵将加急的文书,送至通政司衙门后,便由于一路劳累瘫坐在了地上,并艰难的说道:“凤阳...凤阳八百里加急,快...呈给皇上。”
通政司留守的官员,接过送来的文书,不敢耽搁,连夜送往内阁值班房,而今日在内阁值房的乃是文渊阁大学士王应熊。
王应熊,字非熊,号春石,明重庆府巴县乐碛青溪里人。万历四十年举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因为博学多才,熟悉典故而被崇祯皇帝特许提拔入阁,而此人本身性格豁刻强横,人多畏之,入阁大权在握后更是大肆铲除异己,报复仇敌。
虽然已是立春,可北京的夜晚却依旧寒冷刺骨,王应熊对着来送文书的官员说道:”可是凤阳那边来的文书。”王应熊结果送来的加急文书手脚麻利的展开文书,刚在文书上扫了几眼,开始笑了起来,连说了三声“好,好,好。”
“事关重大,赶紧备轿,赶紧去请首辅大人”王应熊看完后立即吩咐仆人赶紧出发。
“阁老,你看,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待温体仁匆忙赶来之后,王应熊递上文书说道。
“哪里来的文书,是喜还是忧?”温体仁看着王应熊递上来的文书皱褶眉头问道。
“是捷报,五省总督洪承畴与凤阳送来的的。”王应熊小声回答道。
“哦?”温体仁接过文书之后仔细的阅读起来。
半响过后,温体仁放下手中的文书继续问道:“这个朱尽忠以一千千户所加二千辅兵尽然连挫流寇大军,并在凤阳城下同近二十万贼寇野战斩敌数万人,并阵斩敌酋刘希尧,没有相当凤阳府居又人才?”
“回元辅大人,此人乃是凤阳守将朱相国之子,文书是由洪承畴八百里加急送过来的,应该不会差。”见温体仁半信半疑不由解释道。
“看来这人还真是个有勇有谋之人,有了如此大捷,并成功守住了凤阳,待我准备一下,我立即进宫面见皇上。”温体仁放下了心中顾虑,轻松的说道。
略作准备之后,温体仁换了官服出了值房,门口已备好了一具双人抬的便轿。到了殿前,太监落轿,站在殿前的大太监赶紧上前迎道:“是温阁老来了。”
“有劳曹公公通禀一声,臣有要事要向皇上禀报。”迎接温体仁正是大太监曹化淳,他在当今皇帝还是信王时就已经伺候左右,是当今天子最信得过的人。
“阁老请稍等,咱家这就进去通报一声。”曹化淳告了一个饶后比划了一个进去的手势,两个守门年轻太监用双手使着暗劲,将各自面前的那沉重的黄梨木大门缓缓提起,接着慢慢往里移两扇门,一点儿声响都没有地被慢慢移开了。
片刻之后,曹化淳从里面出来道:“阁老请进吧。”
温体仁颤巍巍地抬腿越过高高地门槛,进了大殿之内。大殿内檀香缭绕,崇祯皇帝此时正在一张大案之后批阅奏章。温体仁叩道“微臣温体仁叩见吾皇万万岁。”
朱由检,天启皇帝朱由校之弟,十七岁由信王即皇帝位,虽然此时还是一个不到二十五岁的青年,可看上去却比实际年龄要老很多,登基以来的操劳已让他开始未老先衰,二十五岁本是人生中最气血旺盛之时,可此时的崇祯皇帝脸色苍白而憔悴,小眼角已经有了几道深深的鱼尾纹,眼窝也有些发暗。一连几夜,他都因为流寇攻的事没有睡好觉,五鼓上朝累了半天后,下午一直都在乾清宫批阅来自各处奏章。而在他的祖父和哥哥做皇帝时,都是经常长期不上朝,不怎么看群臣奏章,把一切国家大事交给内阁或是亲信的太监们去处理,到了他登基之后,力矫此弊,事必躬亲,不过事与愿违,当年他的爷爷和哥哥常年不理朝政,大明朝这个烂摊子反而能凑活着过,可轮到他当家做主时,他越是想“励精图治”,越显得力不从心,全国局势特别艰难,一天乱胜一天,内外交困,皇帝也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着急了,这导致内阁大臣频繁的更换,不过殿内的温体仁还算得崇祯赏识,从崇祯三年入阁起一直干到现在。
看着殿下跪着的首辅温体仁,崇祯搁下手中的奏章御笔,松了松自己全身筋骨后缓缓说道:“长卿来了,快起来吧,这么晚进宫,想必有什么急事,说说吧,又有哪里地方出乱子了。”
“陛下容禀,是捷报,臣今日接到五省总督洪承畴来自凤阳奏报,兹事体大,只能进宫当面呈报皇上。”温体仁跪倒在地,双手高举着洪承畴的奏折。
“中都凤阳?捷报?”崇祯疑惑起来走下大案,亲自从温体仁手里接过文书,站在原地就开始阅读了起来,洪承畴所写的报捷奏章内容详实,流寇的一路动向,凤阳千户朱尽忠如何帮颍州解的围,独山坳伏击战,以及凤阳之战都实事求是,详细的写在了上面,并把各战前所做之准备,战时之过程以及战后之总结写的是清清楚楚,并特别强调了朱尽忠员不可多得有勇有谋的将领,虽说崇祯皇帝并不是太知兵,可看完后还是能把战斗的经过了解的清清楚楚。
“为什么之前流寇所到之处都是城破人亡?而凤阳一个小小的千户不但守住了中都凤阳,还前后杀敌数万人,斩杀匪首刘希尧,这才是真正的忠心卫国,是真心实意为朝廷分忧,把篇洪承畴战报发下去,我要让各处的剿匪的官员,武将都看看,看看这个凤阳千户是怎么当官的,而他们一个个的都在干些什么。”崇祯皇帝高声说道。
“凤阳府千户朱尽忠此番接连立下大功,更有保中都凤阳如此奇功,阁老认为该怎么赏?”崇祯皇帝心情恢复正常之后,又变成了那个至高无上的大明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