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第66集帮助农民工维权就业。
第六十六集
春天的一日,战国来到广州白云区寻找招聘用工单位。
他找到白云区灯具厂,打听到有个南边老乡在这个厂里搞管理,立即找到了这位业务经理,他获悉:这里要招一批工人,待遇800—1000元。4月20日就可以上班。
战国把信息带回斗笠镇,立即组织了70多名农民工,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将他们送到了厂里。
这批农民工上班后,战国仍不放心,又多次去探望他们。当他了解到,他们拿的是计件工资,1200—1500元不等时,战国认为,他们上班时间太长,每天要干12小时。为此,农民工要闹意见。战国听罢心急如焚,立即又找厂里的领导,反复协调,终于将加班的问题解决了,让农民工安心下来做工。
金桃说:“为了这几次调解,战国赔上差旅费1万多元。但他毫无怨言。”
一分付出,一分回报。
他与18家用工单位签订了常年劳务合作协议。为了长期稳定地开展劳务合作,战国针对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歇尽全力,把自己有能力办好的的专业办足办好,他还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如果自己学校开不了的专业,他就采取借鸡下蛋的作法,和其他技校合办、联办,做到订单式培训、全程服务。近两年时间,战国就是通过这种办学形式,将3000多名身无一技的农村青年培训成为新一代技术工人的。
他常对站里的同志们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也是一个老党员、老革命的后代。我的父辈兢兢业业为乡亲们无偿劳动、服务的精神,常常激励我,我们这代人,受毛主席的教育比较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挂在嘴边上,而是实践在具体行动中。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两个字:‘惠民’。”
他说:“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就业的惠民政策。如何把这些政策真正落实到每家每户老百姓身上,这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重大课题呀。”
战国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了落实党的惠民政策的最佳途径。这就是通过他创建的劳动保障站,用最基层的劳动保障信息平台,实实在在地为乡亲们致富发家,走出贫困服务,为乡亲们谋一条好出路。
5400多名斗笠镇的农民工,正是这样一来,纷纷走出家门,走上了寻求致富发家之路的。
家住培训学校附近的中年农民村妇女阿园,过去,除了在家做饭洗衣,基本上无事可做,只得每天坐在麻将桌上。丈夫为此事经常和她吵架。她对生活渐渐失去了信心。见战国办起了培训学校;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学校,报名学习电机缝纫。
半个月后,她学徒期满,技术被老板看好,就在原地正式上班,每月可收入500多元。上班后,园感觉:生活充实了,丈夫也不吵她了,家里增加了收入,生活得到改善,日子越过越红火,丈夫更爱她了。更重要的是,她掌握了一门技术,为日后出去打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她对记者说:“是战国镇长,给了我家庭的和睦,给了我幸福的生活,给了我生活的勇气。”
联合村阿波,今年50多岁,前妻离异,与现在的妻子结婚后,组合成一个有8口人的大家庭。夫妻双方几个儿女全部失业。人多田少,没有劳动力,全家年收入人均不到120元。连孝出去打工的车费钱都付不起。
战国了解情况后,走进刘家,和他促膝谈心,算了一笔帐:如果你把四个已经成人的儿女送出去打工,一年全家总收入可增加5万元以上,你老两口日子不就过得很滋润了吗?“是啊!”他茅塞顿开。可他又犯愁了:“我就连孝的路费都付不起呀!”战国安慰他说:“不要紧,我先借你1200元路费。你先送两个出去。我给你找到了合适的单位。”
就这样,战国把他家老大送到州河,做了厨师,他家老二送到鞋厂,做了鞋工,去了福建,接着,又把老三和老四,送在州河某宾馆当了服务员。原在家游手好闲的几兄妹,现在都有了工作,进了城,给他家带回来的是每年新增的5万多元的收入。
31岁的农村青年阿平,高中毕业,无事可做,老婆也娶不上,家里非常困难。战国把他送到广州做电镀工。两年后,他自己回乡创办了公司,做上了广州在南边这边的业务经理。
40多岁的农村妇女阿保,在家无事可做,生活贫困。战国让她参加了培训学校学习,她学习特别认真,不到一个月,就掌握了缝纫技术。战国又把她介绍到宁乡一个鞋厂打工,月薪700元。农忙时,厂里还允许她回家帮帮忙。她多少次要感谢战国,请战国吃饭,都被战国婉言谢绝了。
神塘村村民阿民,是个单身汉,36岁了,娶不上媳妇。战国去年把他介绍到橡胶厂打工。去年回乡过年,他兴冲冲地对战国说:“我赚了1万多元,今年过年,有过头!”战国开玩笑着说:“明年,你给我带个老婆回来看看!”
一大批农民输送出去打工,一大批农村家庭增加了收入。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有文化的打工者,又为斗笠镇引进了一个又一个的投资项目。
阿初,原是深圳一家四星级酒店工程部主管,年薪10万元以上。春节他回乡探亲,战国找到他,给他分析行情,建议他回乡创业。
此前,战国就多次做到他的父母的思想工作,要他早日返乡创业。阿初答应了。战国又帮他联系地皮,办好执照,帮他注册,取名叫“群贤牛业有限公司”。2006年6月10日,阿初回乡办起了这个公司。总投资160万元,买下三亩地,推平山地,建起了厂房。
他采取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把肉牛放给农户养,每头牛给农户增收纯利1500元。目前他已拥有214头母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全乡共有88户农民和他合作。农民养他的牛,只需牵出去喂草就行。老、弱、残的村民都可以牧牛。
阿初深有感情地说:“没有战国,我不会回来。感谢战国,既帮我找到了创业之路,又帮乡亲们找到了增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