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秋闱中式的士子,虽被报子们尊称为“老爷”,实际上只能算是初步具备了入仕的资格,若要成为真正的“官老爷”, 还须经过会试登科之后方可授官。因此,“会试”才是“田舍郎”们登临“天子堂”的龙门之跳。
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的会试,时间定在乡试次年的二月初九。故此,与陈文祺相约一同赴京的翁隽鼎,于元宵节这天就来到了陈家庄。
新春佳节又逢同年到访,陈文祺以及陈瑞山夫妇自然特别高兴,特地邀请族中大佬陈南松、陈文祺的启蒙恩师陈仰山等人,盛宴款待翁隽鼎。
入夜,陈家祠堂前的广场上张灯结彩,陈姓族人按照传统习俗,元宵之夜照例要在此处唱戏舞龙、赏月观灯。
翁隽鼎随同陈文祺一道,来到陈家祠堂,这里早已人声鼎沸、热闹非常。老人们彼此祝福,青年人互相谈天,姑娘着装争奇斗妍,儿童嬉戏雀跃其间,虽是家族聚会,却丝毫不比寻常县城的庙会逊色。广场之中,既有正规班子演出当地流行的黄梅戏,也有族人一展身手临时凑趣的杂耍,最为引人注目的当然非舞龙灯、彩莲船莫属了。
“彩莲船哪——”
“哟哟。”
“两头尖哪——”
“呀嗬嗨。”
“妹坐中间——”
“呀儿哟。”
“帅哥牵哪——”
“划着——哟哟,呀嗬嗨,帅哥牵哪——划着。”
划船的青年每唱一句,周围观看的人们便 “哟哟”、“呀嗬嗨”、“呀儿哟”的齐声响应,祠堂前欢歌笑语一片。
手摇破旧蒲扇、跟在彩莲船尾插科打诨的丑角,认得陈文祺身边的翁隽鼎是将要进京赴考的客人,一把将他拉到彩莲船旁边,划船的青年开口便唱:
“彩莲船哪——”
“哟哟。”
“四个角哪——”(鄂东方言,“角”的发音ge)
“呀嗬嗨。”
“恭祝客人——”
“呀儿哟。”
“再登科哪——”
“划着——哟哟,呀嗬嗨,再登科哪——划着。”
翁隽鼎窘得面红耳赤,连忙向四方众人作揖,恭贺新年。
陈文祺领着翁隽鼎四处观赏,信步中走到广场一角的灯谜处,只见这里灯笼高挂,宫灯、纱灯、吊灯应有尽有,上绘的人物、山水、花鸟、鱼虫栩栩如生,每只灯笼的缨子上挂着一张小纸条,上面有一条灯谜,如有人能够猜出,便摘下纸条,到主办处说出谜底,领取赠送的点心或小饰品。
翁隽鼎一路走来,一直有点说不清的怪异感觉,这时看到这里的灯笼,黄的绿的、蓝的、紫的五彩缤纷,唯独不见民间最为喜爱的红色,灯笼下面飘动的缨子也不是通常那种红色的流苏,这才清楚怪异的感觉在于颜色。他四下一望,果见人们特别是女子虽然新衣新鞋,靓丽多彩,却无一人着红色衣着,甚至女子头上系扎的也绝无红绸丝带。
翁隽鼎忍耐不住心里强烈的好奇,悄悄把陈文祺拉到偏僻之处,说道:“陈年兄,在下有一事相询,又怕涉及贵家族的隐私,不知当问不当问?”
陈文祺笑道:“翁年兄但说无妨。”
“在下只是随口一问,如果事关贵家族的秘密,陈年兄不必为难,只当在下没说。”翁隽鼎还是慎重地加上一句。
陈文祺点点头。
翁隽鼎犹豫了一下,没有直接相问,指着高高悬挂的灯笼,隐晦地说道:“陈年兄请看,贵庄的灯笼似乎与别处的灯笼不大一样呢。”
陈文祺一听就明白翁隽鼎要问什么,就直接把他要问的话说出来:“翁年兄莫非要问怎么没有红色的灯笼?”
“正是,正是。不仅灯笼,好像贵族族人都不穿红色衣衫的。这是为何?”
陈文祺正待说话,忽见本庄几个少年嘻嘻哈哈簇拥而来,对陈文祺说道:“文祺哥,您是大解元、大才子,请您帮我们参详参详,让我们去讨个彩头。”
“你们这群五郎神儿,个个喝得酒气熏天的,有什么事要‘参详’的?”陈文祺笑着骂道。
鄂东民间都把五通神叫做“五郎神”,虽然传说的五通神名声有点不好,但当地的大人对喜欢成群结队嬉戏打闹的孝,常常用带有溺爱的口吻称呼他们为“五郎神儿”。
“喏,就是这个,想破脑壳都想不出来,我们就想到您了。”几个少年手上捏了两张纸条,原来是灯谜。
陈文祺一来怕冷落客人,二来想试试翁隽鼎猜谜的本事,就指着翁隽鼎对少年们说道:“平日只知玩耍快乐,这时‘书到用时方恨少’了?喏,眼前这位便是师傅,你们向他请教吧。”
翁隽鼎知道陈文祺的心思,不等少年们开口,伸手接过他们手中的纸条,向陈文祺说道:“在下先来猜猜,实在猜不出的话,再请陈年兄指点。”说完打开一张纸条,就见谜面只有一个字“回”,提示“打一四字常用语”。
翁隽鼎略一思索,便对众少年说道:“这个灯谜的谜底是‘格外大方’。”
众少年见翁隽鼎似乎想也没想就猜出谜底,心生佩服,不过还是有些疑惑,一个“回”字,怎么就是“格外大方”呢?
翁隽鼎看出他们似乎不信,补充说道:“你们看啊,这‘回’字是一大一小两个口组成,‘口’也可看成一个方格,小格外面大方格,岂不是‘格外大方’?”
众少年听罢翁隽鼎的解说,这才叹服。
再看第二张纸条,上面写着:入门尽是弹冠客(猜一字)。
翁隽鼎怕直接说出谜底众少年不解,便详细地说道:“‘弹冠’要取下帽子,“客”取下帽子便是‘各’,‘入门’便是门内,故尔此灯谜的谜底是楼阁的‘阁’字。”
众少年大喜,忙要回纸条,跑着要“彩头”去了。
对于翁隽鼎的敏捷文思,陈文祺心内也是赞叹不已,无怪乎乡试能进“五经魁”,的确不是空有其名。
众少年走后,陈文祺主动接起打断的话题,对翁隽鼎说道:“翁年兄适才问到灯笼与衣衫颜色的事,确实与我族的族规有关。这里鞭炮声、锣鼓声太大,不如回屋里与你细细道来,如何?”
陈文祺愿意相告,翁隽鼎巴不得立刻解开这颜色之谜,连连点头。
陈文祺他们一到家,闻氏夫人马上端来两碗热气腾腾的元宵。在外头转悠了一个多时辰,此时一碗汤圆下肚,不仅肚饱口惠,而且寒气大减,浑身舒泰。
陈文祺将翁隽鼎送到客房,与他说了几句闲话后,就将话题转到红色之上。
“翁年兄适才所问,虽是敝庄隐私,但并非是不足与外人道的秘密,周边邻村外族中人大都知晓。”陈文祺这般牵起话头,目的是消除翁隽鼎的愧疚感。
翁隽鼎一听这事并非秘密,就催促陈文祺快快讲来。
“这事还得从本族的远祖说起。”陈文祺拿起桌上的茶壶倒了两盅茶,递给翁隽鼎一盅,自己端起另一盅茶呷了一口,接着说道:“先祖原籍洛阳。唐玄宗天宝十四载,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同罗、契丹、室韦、突厥部落史思明等首领,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后期,承平日久,人不知兵。朝廷将士久疏战阵,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哪有力量与之抗衡?短短三十五天时间,东都洛阳乃告失陷。安禄山攻占洛阳后,放纵部属在城中杀人放火、抢夺财物,洛阳百姓不堪其扰,纷纷举家逃离,先祖元徽公即是其中的一位。逃出洛阳之后,众乡亲四下逃散,元徽公自洛阳一路向南,准备南渡长江到岭南避难。路经此处时,元徽公看到这个地方有山有水气候宜人,而且土地肥沃,雨水充足,特别适宜农耕,便决定就在此地落脚,一家老小共同过那田园生活。”
陈文祺一口气说了许多,可能觉得有些口干舌燥,便停下喝了一口香茶。翁隽鼎听得入神,也没有打扰他,静待他继续往下讲。
“自此之后百余年,当年元徽公的后裔已经繁衍到近二百人。元徽公的第七代子孙辈中,一位名讳德绍的先祖想到,此地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可说是一块风水宝地。这样一个好地方,为何当地无人到此居住呢?于是这位德绍公从江西请来一位据说是当时极有声望的风水大师,要把此地的风水弄个清楚明白。那风水大师在这儿住了三日两夜,远远近近看了个遍,最后对德绍公言道,此处是块‘虾子地’。风水大师告诉德绍公,通常人们都是寻觅风水上佳的地方居住,以求家族中出大官、发大财,所以‘虾子地’都不被人看好。但虾子适应能力特别强,且因自身弱小与世无争,少了许多大灾大难。因此,虽然不能如虎踞龙盘之地那般出帝王将相,‘虾子地’的风水却是丰衣足食、人丁兴旺、无灾无难、老少平安。德绍公一听大喜,普天之下能有几家大富大贵?只要不愁吃不愁穿、无病无灾、一家人平平安安,比什么都好。于是重金酬谢了那风水大师,然后向全族人讲明本族赖以生存的‘风水’。从此以后,‘红色’就在不经意间成为本族的禁忌。”
“原来如此。”翁隽鼎听完陈文祺的介绍,这才恍然大悟,“这个‘禁忌’是贵家族的族规还是一般风俗?”
陈文祺想了想,摇头道:“皆因虾死乃红,本族人便有意无意的避开红色,久而久之约定俗成,族规上并无明文规定。”
“既然没有硬性规定,几百年来,难道就从来没有人打破这个习俗,穿过红色的衣衫吗?”
“至少我从未听说过。”
“陈年兄有没有想过要打破这个习俗?”翁隽鼎别有用心地问道。
“我?”陈文祺一愣,旋即说道:“不会,既是本族的习俗,而且此风俗也无伤大雅,那又何必标新立异无端引起族人的不快?再说了,在下堂堂五尺须眉,也不至于要身穿红衣衫、发系红头绳吧?”
“那可说不定哟。陈年兄是否想过,假如此去京城,陈年兄不仅雁塔题名,而且还独占鳌头,当今皇上不仅要御赐大红罗袍、大红顶戴,而且还要穿着它打马游街。到那个时候,不知陈年兄当如何自处?”
陈文祺哑然失笑:“翁年兄真能异想天开,你道这状元是自家养的啊?想要伸手就拿?会试、殿试中的莘莘学子,哪个不是饱读诗书、才高八斗?”
翁隽鼎虽是顺嘴一说,却也不无可能,只是并未引起陈文祺的重视,以至后来招来牢狱之灾,此是后话。
“饱读诗书的举子固然不少,才高八斗的解元却不多。像咱们偌大一个湖广行省,去年乡试中举者七十九人,解元公却只有陈年兄一人哩。”
“碰巧而已,何足道哉?虽然考官大人阅卷讲究语句通顺、内容贴切,毕竟因人而异,‘横看成岭侧成峰’,哪有解元就比其他同年高出许多的道理?就像翁年兄的文才,在下就自愧弗如。”陈文祺为人低调,一听翁隽鼎说起自己,连忙扯开话题:“咱们不谈这个,说到进京考试,现在离会考的时间不到一个月,翁年兄是打算在附近游玩些时日再到武昌城乘‘公车’进京,还是在下陪同一起自行进京?”
自汉代开始,朝廷便有了以公家车马送应试举人赴京的传统,虽然此后一千余年中,朝代频繁更替,但公车送考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因此陈文祺有此一问。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陈年兄如有兴致,不如咱俩结伴而行,先走一段,等哪天疲倦了以后再雇一马车进京,如何?”
“翁年兄有此雅兴,在下舍命陪君子。既然如此,那就明日动身,翁年兄早点上床休息,我去准备行李。”陈文祺说完,告辞翁隽鼎,到爹娘房中禀明明日启程进京,就回房间收拾行装去了。
却说陈瑞山与闻氏听说陈文祺明日就要启程进京,晚上哪能安安稳稳地上床睡觉?夫妇二人点起蜡烛,忙乎着收拾明日要带的东西。闻氏夫人端出针线笸箩,赶着为陈文祺纳完那双皮靴垫底;“穷客人富盘缠”,陈瑞山则是想着让儿子如何带足盘缠的事情,家中虽然不缺这点银钱,但如带银两既大且重,还很惹眼;“大明宝钞”早在正统年间就不太通行,一些大的钱庄当铺发行的“会票”也不能保证流通,想着还是带黄金为好,于是除留一点散碎的银子给陈文祺路上杂用之外,陈瑞山连夜将邻家的黄金以纹银换回,放入陈文祺的包裹之中。做完这些,陈瑞山突然想起一件事情,便对正低头纳垫底的闻氏说道:
“祺儿他娘,你把那个包裹拿出来。”
闻氏一听,停下手里的针线活,起身掀起床上的被褥,打开睡柜的顶盖,从里面取出一个蓝色莹小包裹,交给陈瑞山,顺口问道:“这个时候拿它做什么?”
陈瑞山打开包裹,从里面拿出一只镂空凤凰的玉璧,举到蜡烛前仔细地端详着,对夫人说道:“儿子长大了,明天就要去外面闯荡,我想让祺儿将这只玉璧挂在身上,希望它能够驱邪除恶、消灾避难,庇护祺儿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闻氏夫人点点头,随即又不无忧虑的说道:“这饰物万一被人……”
陈瑞山知道闻氏夫人担心什么,不等她说完,便接过她的话:“夫人的心思我自然明白,为夫的心情何尝不是一样?不过万事都讲究一个缘分,该是自己的别人抢不去,不是自己的也勉强不来。况且我陈家世代以来,均以道德治家、信义做人,从不作欺天罔地的事情。若我们刻意隐瞒,其中秘密虽然无人知晓,但‘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我们何以能够俯仰无愧?现在让祺儿戴在身上,若它能够被故主遇见,并由此解开祺儿的身世之谜,使他骨肉团聚,岂不是我们的功德一件?”
“这些道理我全知晓。只是想到若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们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的儿子认祖归宗,丢下我们两个孤寡老人,心里头就不是滋味。”闻氏夫人说着说着,不禁哽咽起来。
“好了,好了,祺儿这不是好好的在我们身边吗?”夫人一落泪,陈瑞山心里也是酸酸的,连忙安慰地说道:“再说当年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然他的爹娘也不会丢开他。尽管心里不好受,我倒还是希望他们骨肉能够团圆。失子之痛我们也曾尝过,那滋味真是刻骨铭心,一辈子都忘记不了。”
正当夫妻二人唏嘘之际,房外传来“笃笃”的叩击声,陈瑞山打开房门,陈文祺一副远行的装扮,站在门外。
原来天色微明,新的一天开始了。
闻氏夫人偷偷抹掉眼角的泪花,向陈文祺招招手,说道:“祺儿,这么早啊?快进来。”
陈文祺走到娘的跟前,见她双眼红红的,只道她舍不得自己远出,连忙出言安慰:“娘,祺儿只不过出去三两月的时间,等会试一完,祺儿回家陪伴爹娘一辈子。”
“看你这孩子说的。孩子长大了总要离开爹娘、离开家乡的,哪有一辈子守着爹娘的?那该多没出息?”闻氏夫人嗔怪地说道:“爹娘希望你此去高中皇榜,出人头地,挣个一官半职的为百姓办点好事。只是无论今后有什么变故,不要忘记陈家庄倚门相望的爹娘才好。”说罢眼睛又开始发潮,连忙别过头去。
陈文祺哪知娘这番话语带双关?为了缓和临行前的气氛,故意轻松地对爹娘说道:“祺儿如果有幸进士及第,无论在何处为官,定将爹娘接去安度晚年。”
“娘才不去呢,一来故土难离,二来免得惹儿媳讨厌。”闻氏夫人慢慢恢复了平静,半开玩笑地说道。
“娘,您看您,说什么呢?”陈文祺一下子羞红了脸。
“你娘呀,做梦都想着抱孙子呢。”陈瑞山走过来笑着说道。
“爹,您也和娘一样。”陈文祺不好意思地说道。
一家三口说说笑笑,气氛果然轻松了许多。见天色已经大亮,陈瑞山对闻氏夫人说道:“夫人,劳烦你去准备早饭,我再跟祺儿说会儿话。”
闻氏夫人答应一声,往厨房生火做饭去了。
陈瑞山拿起桌上的玉璧,递给陈文祺,说道:“祺儿,你戴上这块玉璧,它能庇护你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陈文祺接过玉璧,问道:“爹爹,这块玉璧是买的?”
“不是。”
“那就是祖传的了?”
“唔——,嗯。”陈瑞山含糊地点点头。
陈文祺奇怪它怎么生成这种形状,像半边心脏似的,他拿在手中把玩了半天,之后小心翼翼地佩戴在脖子上。
陈瑞山又拿出一本小册子,塞进陈文祺的行囊中,对陈文祺说道:“祺儿,那日你与单雪交手时,功力上还是稍逊一筹。俗话说拳不离手戏不离口,你师父教你的功夫不能落下,要勤加练习。这本小册子是爹爹无意中得到的,你带着它,空闲时也可以参详参详,兴许对你有所裨益。”
“孩儿记住了。”
“这次京城会试,自是人才济济。爹爹只说一句话,既不要目空一切,也无须妄自菲薄,只要尽力而为,无论是平步青云还是名落孙山,爹娘都以你为傲。其余的话,去年乡试前爹爹与你说过,就不多说了。你娘的饭菜应该做好了,去把你同年叫来,我们一起用餐。”
吃罢早饭,陈文祺、翁隽鼎背上行李包裹,辞别双亲大人和五叔,出门望西而行。没走多远,忽听身后传来呼喊声,遂停下脚步向来路张望。只见五叔如飞奔来,气喘吁吁地说道:“祺儿且慢走,叔公他老人家有话要对你说。”
陈文祺一听,连忙扭身朝原路返回,在村头迎上了被爹爹搀扶着的叔公陈南松。陈文祺对叔公施了大礼之后,恭敬地说道:“文祺因怕打扰叔公的清净,未敢与叔公辞行。叔公有何教诲,文祺在此恭听。”
陈南松颤颤巍巍地将手中一封书信递给陈文祺,说道:“文祺呀,我们陈家自元徽公南迁此地以来,虽然人丁兴旺、足食丰衣,却无一人能够求取功名。你今日进京参加会试,无论中式与否,都是我们陈姓家族的光荣和骄傲。”陈南松看了一眼站立一旁的翁隽鼎,接着说道:“老朽也不怕这位客人见笑,他日若是侥幸过了会试、中得状元,你便将它打开来看;若是未曾占得鳌头,就原封不动地带回来还给叔公。”
听罢叔公的话,陈文祺心里明白,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塞进包裹之中,然后对陈南松说道:“文祺定当竭尽所能,不负叔公的厚爱。”说罢对陈南松、爹爹和五叔深深一揖,偕同翁隽鼎转身向西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