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独孤之后复孤独 > 独孤之后复孤独最新目录

第三百九十五章 《心经》专教人破妄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对于洛阳城,独孤信再熟悉不过,可是龙门石窟,他还是第一次见到。看过乐山大佛,看过凌云寺与凌云窟,他再看过龙门石窟,他更相信信仰的力量。

为什么看起来渺的人,却能前赴后继地去开凿、去修饰,建造出如此宏伟壮丽的佛教艺术宝库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能使弱者顽强如钢铁巨人,能使人迸发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辉,使人完成不可思议的壮举。

信仰是人生的动力,一个有信仰的人,他才会有斗志,才能过得充实。一个有信仰的人,他才不会在诱惑面前迷失了自我,才会懂得,尽自己所能,实现心中的梦想,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人生要有更高的追求和更高的境界,信仰可以让人超越这短暂人生的烦恼,而看见最终的成功!

荣与辱,是与非,对与错,值得与不值得,后悔与不后悔,其中很多时候没有清晰的界限,取与舍,进与退,何其艰难。但有一条,那就是只要信仰还在,信念足够坚定,一个人就有了主心骨,就有了依靠。

佛教有很多神话部分,神话的作用美化了很多佛陀的法和教导,比如未来净土,地狱,轮回等等,这些传内容是很有市场的,因为人人活着都痛苦,怕死,所以人们死后需要这样的理想环境让自己可以脱离苦海,永远快乐。

每一个人都是有意、无意地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之郑只要你走不出自我的牢笼,孤独与痛苦将会与你同在。

佛教对这一点的透视,极为深刻。只有当你完全放下自我,完全敞开自己,用真诚、宽容、平等的心去热情拥抱他人之时,孤独便会悄悄离你而去。

信仰如什么?就像那种子,你就拿再大的石头压它,它也能发出芽来,也能拱出来。信仰就如悬崖峭壁上的松一样攀岩覆石,它可以长出来。信仰如什么?就是如一棵蕴藏了很久的冬的梅花,到冬的时候,它越是寒冷,它越是能开出来,那种力量。

可以有了信仰,有了信心,就有一切力量,有一切力量,就能够实现一切梦想。因为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支撑着人们在遇到生活挫折时仍然有力前校

没有一个信仰的人是非常可怕的。有信仰的人会发自内心自觉去做很多事,而不用靠制度约束。

人们往往把因果报应理解得非常实际: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似乎善报即世俗的福和乐,恶报即世俗的祸和苦。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善人遭祸受灾或恶人升官发财的事情决不罕见,于是一些人就大惑不解,斥之为谎言,另一些人则为了自我安慰,便把报应的实现推迟到死后。

如果把报应理解为世俗性质的苦乐祸福,那么,它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否兑现?实在是很渺茫的。即使是这样,依然有很多人会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这应该按照一种完全不同的含义来理解。

这也就不难理解,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宏伟的佛教建筑,那些金碧辉煌的寺庙,那些高耸入云的佛像,那些依山傍水的石窟,都是人们在信仰的驱使下,一代一代前赴后继地建造出来的。

佛教徒种种的努力,不会去考虑眼前的得跟失。就像寺院里边的这些义工菩萨们,他们常年累月都是发心,不计报酬。有信仰的人认为,自己的劳动和付出最后都会有应有的结果。这个就是现实人和一个有信仰的饶差别。

独孤信曾经在跟随柳贯先生读书时,翻阅过《大波若经》。而《心经》只是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极一部分,却是其精髓,并包含了其全部智慧,经文虽然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但地位举足轻重,广为流传,造福众生。

这部《心经》是唐玄奘取经带回的《大般若经》里翻译出来的。一部《心经》,教人修般若智慧,离相破妄,悟得真心,离苦得乐,解脱自在。

《心经》是佛学的基石,是人生命力、心灵的基本能源。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作为大乘佛教的学问,中心思想在于明“性空幻颖,亦即“空”。

《心经》把佛学的全部核心概念都完整呈现出来——五蕴、六根、六触、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冖六度、究竟涅盘、三藐三菩提。

读过《心经》的人,都对佛教和佛学有了一些了解,《心经》职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一段文字是对人间错误的世界、错误的人生,对欲望、邪恶、黑暗、贪婪的根本分析。这就为人们指出了人生的道路:不要痴迷于一根筋的人生欲望,要注重自己心灵的的培养。

要提高自己的人生质量、做好自己人生的主宰,就要从心正本清源,巩固心灵健康,强化内心的基本。一切都要从自觉、自发做起,任何事情都要发自本心。

竺佛教最重要的建筑就是塔,塔内埋藏佛祖的身骨舍利,因此,塔就成为教徒们顶礼膜拜的神圣建筑。

受竺佛教建筑的影响,中原佛教建筑最初的寺庙也把塔放在中心位置。据,白马寺的中心建筑是一座大方木塔,周围建有殿堂、廊门。

史书上记载,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寺庙都以塔为主体建筑,使之处于中心位置。到唐代,塔的地位逐步降低,殿的地位日益提高。

开始时,塔殿并立;继而,塔在殿后;最后,塔被置于寺外,或另建塔院,而殿却被放在寺庙建筑的主体位置上。

如闻名遐迩的河南嵩山少林寺,佛殿是其主体建筑,寺内并没有佛塔。所有的塔,包括拥有二百余座寺院高僧墓的塔林,都被安置在寺外。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