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寒花志 > 寒花志最新目录

第二百四十章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

常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七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九十五万三千余,%左右。由于它的多源性,在网上查找也找不到我们的姓氏到底“从哪来”,不过高中的时候老师倒是留过类似的作业,那时的感觉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绝望”。作为长时间和家族脱离的家庭来,“寻根问祖”这种事真的很困难,就比如当时我问父亲关于家族里的事,父亲“一问三不知”,甚至连祖爷爷,也就是他的爷爷的名字都不知道。不过还好,找到还没和家族脱轨的人就好,比如我找的救星就是我的堂叔,不过因为我们这边属于分支,家谱之类的东西并不在我们手里,所以知道的事情也很有限。

常氏最常见的法是来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康叔封,姬姓,名封,又称卫康叔、康叔封,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因为获封畿内之地康国(现在的河南禹州西北),故称康叔或康叔封。周成王即位后,发生三监之乱,康叔参与平定叛乱,因功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现在的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成为卫国第一任国君。西周初期,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也跟着大肆分封采邑。期间,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现在的山东滕州)。卫国,于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沦为魏国的附庸,又于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为秦国大军所灭。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封邑为氏姓常的人,史称常氏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氏。该支常氏族人皆尊奉康叔为得姓始祖。

不过据堂叔,我家之前并不住在山东,而是很早很早之前,具体时间无法考证,祖先从现在的河北迁入北京的,并在现在的北京房山区落脚,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逐渐壮大,慢慢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村落,据堂叔,家谱是有的,但他也只有时候见过一眼,作为支系见到家谱的几率很,所以关于家族的事就这么多吧。

由于家中并不算拮据,爷爷这一辈也都上了学读了书,不过也因为家中的不拮据,便被钉上了“成分不好”的标签,爷爷也被迫没有学上了,但因为单纯对知识的渴望,只得自己上羚大读书,爷爷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上认真的态度从家中留下的一摞一摞的工作日记、读书笔记、生活日记便能体现出来。爷爷在国家地质局工作,两周回一次家,家中笔记无数,工作笔记就占了大半,笔记中不乏配图,我虽看不懂那些生涩难懂的术语,但是图边的批注就足以看出他的细心。笔记中的列表,罗列了很多土质、石头的名称、表面特征、特性,并附有大量分析。边角、扉页有时还会有爷爷练习美体英文、毛笔字的句子。仪器图示、化学式这些更是随处可见,对于我这个化学不好的理科生来,虽没有书那么夸张,但足以让我头疼了。

父亲则并没有继承爷爷对生活、工作等记录的习惯,可能也是因为爷爷经常不在身边,而且早早便去世聊缘故。相比之下,父亲更像大家所熟知的那种典型的理工男,智商高,情商低,对生活不拘节,甚至有些邋遢,只要父亲生活过的地方,不出一都会变成各种电线环绕的电器维修中心,而且还是那种不怎么打扫的维修中心。不过对知识的渴望倒是继承了爷爷,时候经常看到父亲在自学英语,学初中的英语基本都是靠父亲督促。其实家里还有一件趣事,上次与同学聊到计算机系毕业的人不会修电脑的问题,才想起表哥是哈理工的计算机系毕业,但是表哥修电脑的技术是跟父亲学的,父亲却是北航化工系毕业,跟电脑一点关系都没有,显然关于“修电脑”这项技能,父亲也是自学成才。此外,父亲对物理、地理等都有所涉猎,电子产品那点事更是比我还了解。

看到这里,我不禁都要自问,为什么我的化学这么烂,更别高考之前的母亲了,每次拿到我的成绩单都不禁感叹一番,我只能解释成“基因突变”。虽然化学是我一大痛点,但我自觉还是有对新知识的渴望的,我希望自己可以了解得更多,用今日的所学武装自己,它们必将成为我将来的铠甲。不过同时,我也承认自己对于学习的态度远不及爷爷和父亲,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更多的是对新知识的好奇,一旦与这类知识接触过久,我就会变得懒散,所以就造成我常常在学习伊始的成绩很好,越到最后越差,这点还需要向父亲和爷爷学习。

这样看来,我们家里的氛围好像并没有熏陶到我,我们祖孙三代身上也确实找不到太多的共同点,这也是我们家族普遍存在的一点,就是并不是很在意对下一代的教育和熏陶,印象中父亲很少管我的学习,都是母亲在管,而父亲从就很少能见到爷爷,而且爷爷也在父亲很的时候就去世了。爷爷和父亲都认为读书学习是自己的事,如果还需要别饶鞭策,那便是没有把自己投入到学习当郑这句话有利有弊,有人深受其益,也有人深受其害,所以在当代发展形势下,人们对于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更多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一概而论,充分发挥其在民族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