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代国的臣服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效应,北地其他的各支胡族,大惧之下在之后也就纷纷派人入长安,向大唐纳贡朝拜,以示臣服之意。这其中,除了高车与柔然等本来与代国不和的部族之外,还有不少乃是原本臣服于代国的胡族。如今代国既然已经是不存在了,他们这些人自然也就要另寻出路。
草原之上的生存是非常残酷的,实力弱小的部族只能够依靠于强大的势力而存在。所以,除了一些不甘心向大唐臣服的部族之外,基本上来说那些部族都选择了臣服于大唐。
而不臣服于大唐的,显然也不敢站出来与大唐为敌。毕竟,代国这个前车之鉴可就在眼前。他们这些比代国还不如的部族,真要是与大唐为敌的话,绝对是只有死路一条的。
因此,这一小部分的人就只有不断的北迁或者是西迁了。当然,大唐现在还没有精力管他们这么多,但等到日后的话,那就说不定了。
代国臣服之后,阴山以北一带便就此平静了下来。而在雁门、代郡以北的敕勒等部族,此时也都纷纷来降,就着这个趋势,李信便干脆将之前设立在旧长城一带的防线,再次向外扩张了不少。
但这些部族与什翼犍的处理不一样,李信并没有将这些地方给直接划分成郡县,而是暂时保留着原本的样子。因为到现在为止,他自己对于代州之事都还没有什么太大的信心,所以,准备先看看效果再说。
如此一来的话,也就意味着阴山以北、燕山以西的草原大漠,基本上都平定下来了。至少,大规模的战争不会再发生,大唐的很多兵力也不会被牵制在这一带。
原本是被四面包围的大唐,就此算是打开了一个局面,将一面的包围给彻底解开了。剩下的,便是要专心对付眼前大敌燕国了。
二月底,李信正式下令,将一部分的郡县设置给调整了一下。
大的策略是,将一些人口渐多的地方分流出去,新设置一些县城。比如过去有一些地方曾经设置过县城,只是因为后来战乱的原因,导致这些地方都废弃了。
如今时机合适的话,便要逐步恢复过来。随之而来的,则是各地都开始多出了一些县城来,这就必须要调整郡县的规划才行了。尤其是过往之时的设置中,有一些郡的管辖范围明显太大,而有一些又太小了。
本着平衡均分的原则,这一次的调整,李信将一部分的郡给缩小,而有一些则是变得大了起来。从整体上来说的话,兼顾了地方上的发展形势,给日后的发展算是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工部与户部的人则在朔方等地进行过考察之后,也终于是选定了地点,开始建设新一批的榷场了。榷场这东西不是城池,只是城池之中的一处设施而已,要做的只是调派专人管理护卫罢了。
因此,一旦准备妥当之后,一切进行起来便是非常的顺利了。到了三月中旬,各地的榷场已经是开始正式运转起来,各边境地区也就开始变得热闹了起来。
同时,工部派出的工匠们,也在草原之上召集胡族部众,正式开始建设代州各城。不过,按照先大后小的次序,这一件事情在草原之上可谓是大动作,绝非一年之功可以完成的。
尤其是还得防范着那些不甘心的胡族贵族,他们可能会趁机前来袭击大唐军民,所以,俞松还得打起精力来全力防范。连带着南部的朔方,也都未曾放松过。
再加上李信鼓励繁衍人口,所以,基本上来说的话,天定三年一开始,整个大唐便开始变得热火朝天起来。无论任何人看起来,如今的李信似乎都一心扑在了内政之上,对外面的事情已经是不太关心了一般。
但没有几个人知道的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李信却是给周通、李二黑他们这些在外领兵的大将们下发了一道密旨。其中只提了一点要求,那就是让这些将领们都各自上折,提出各自的平燕方略来。
虽然说自己还没有立刻出兵与燕国开战的想法,但应该有的准备还是要做的。
原本的习惯,李信每一次作战之前,都会召集众将大臣们商议战事计划。越是大规模越是重要的战争便越是如此,连带着王猛他们这些文臣也都会加入进来。
但这一次,他改习惯了。他准备先看一看底下这些将领们独立思考的结果,然后的话,再从中汇集众智,说不定可以拿出一套完善的计划来。
当然,这一套计划在正式执行之前,肯定是要再与众人讨论一遍的。
随着密令的下达,各地的将领们都变得忙碌了起来。尤其是坐镇陇西、金城的周通与胡天,他们这几年来几乎都没有再参加过大的战事,所以,真还是有点闲得无聊了。
李信的这一道命令,可算是让他们找到了事情做。不过,因为要求保密,所以,这件事情便只能够由他们自己来做,连幕僚也不能知晓。如此一来,事情便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了。
直到四月初,各地的将领们都将这平燕策陆续的送了上来。
李信现在手中多了一个东西,那就是由工部全新制作的沙盘。这个东西配合上职方司绘制出来的舆图,便要形象生动得多了,一经推出之后,立刻便受到了广大将领们的喜爱。
李信也没有召集太多的人一起商讨,只是留下屠七在身边参谋而已。
每天,他待在自己的书房之中,拿着将领们的奏折,在沙盘之上不断的排兵布阵。而屠七,在这个时候便充当起了慕容恪,负责破解将领们的各种进攻。
两人就这样你来我往,将这一份份的平燕策都给试验了一遍。每一个人所提方案的优劣,都一一的被注记了出来。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多的改进方法。
虽然说现实的情况不见得如此,但至少大部分可能性都已经是推演出来了。而从中,李信也基本上得出一个相对完善的方案来。
剩下的,便是等到时机合适之时,召集将领们再来一遍大的攻防推演了。
毕竟人多力量大,不单纯是蛮力,而且在智力上面也是如此。单单凭他们两人的脑袋,有一些事情总是想不到的。在最全面最大的推演之中,必然还会发现更多的问题,有更多解决的办法。
燕国的那些人也许对大唐是日夜防范,但却不知道,此时的李信已经是开始将他们给摆在桌案上,准备着动手解决他们了。
时间渐渐的到了五月,又是一个夏收季节的来临,李信不得不暂时放下了对于平燕之事的推演,专心打理起夏收的事情来。
这个年头,祭祀总是重要无比的,皇天后土在百姓们心中总是神圣的存在,李信依照惯例去祭祀了一番。
但今年这中间却是出了一个小插曲,离长安不远的蓝田县令积劳成疾,最终因功殉职,倒在了岗位上面。
据说,他临死之前,还在田地之中与百姓们一起劳作,一连几天都是劳累不已。再加上年纪也不小,五十多岁在这个时代而言,已经是高龄了。因此,最终是劳累过度。
此事经由地方上奏,而后经过巡察御史与通政司详查,的确是属实之事。李信听到之后,也不由的是感叹不已,有些人是真正在为理想活着。
于公于私,这件事情都是值得大加表扬的。此等人便应青史留名,让后代之人都能够知道他的事例才是!
于是,李信亲自下令,除了是抚恤其家人子女之外,还命蓝田县官府及其家乡都刻碑留念,让大唐境内百姓官员都知道他的事迹,以为榜样。而且,还特别让礼部拟定了殊荣,赠与太守之职及荣衔谥号。
而且,这一件事情,给了李信不少的触动。过往之时他总以为没有那种纯粹的人,现在看起来,只是因为自己没有碰到罢了。如果说大唐臣子皆是如此的话,恐怕整个天下都太平了。
如果真是都这样,他这个唐王可不是垂拱而治就行了么!哪里用得着天天操劳国事,更不用设立那么多的监督机构来监督官员们的行政了。
一个想法,慢慢的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随着夏收季节的结束,李信又开始外出巡视了。和过往之时都不一样的是,这一次他主要是巡视河道与交通,看看各地的水陆设施,如今发展的都怎么样了。
尤其是对于一些重点之地的堤坝湖堰,更是他此行要查看的重点之地。毕竟,万一碰到什么时候雨水大增的话,这些地方极有可能形成危机源头,从而是威胁到周围百姓们的生存。。
而就在大唐上下都在忙活着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富强之时,在范阳国的慕容垂,此时也变得忙碌了起来。
他离开范阳国,直接北上到了燕郡。之后,便开始大肆调整兵力布署,虽然没有进攻军都关,但却开始大规模操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