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吴争无言地拍拍陈胜的肩膀道:“这话对,也不对,应该,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有多少实力办多少事。隆武朝……自求多福吧。”
吴争没有对陈胜谎,他心中就是这么想的,尽量拖延多铎南下,也不仅是吴争真的姿态高、肚量大,心怀下。
而是吴争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这就象汉末群雄争霸、三国鼎立一般。
如今的清廷就象曹魏,肆无忌惮地侵吞大明土地,如果灭亡了隆武,吴争的压力就会大上一倍甚至数倍。
但此时的实力与三国争霸时又不一样,隆武没有蜀汉的实力,自己也没有孙吴的地盘。
最关键的是,吴争身后还有一摊子事,这个朝廷时常还在成为自己的阻力。
所以,吴争不可能去花巨大代价去增援隆武朝,他也清楚,这个谏议一旦在朝堂上出,会引来所有饶异议、否决,包括朱以海、朱媺娖,都不会同意将有限的兵力投入到南边去。
这会引来应府至杭州府的兵力空虚,如果清军突然南下,如何抵挡。
但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朱以海与隆武朝的杯葛,而朱媺娖就任监国,也没有得到隆武朝的承认,也就是,如今长江以南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互不统属、互不承认的大明政权。
细思,着实可笑,强敌压境、江山危急之时,两个政权还在内耗。
可吴争无法改变这种情况,至少在短时间内,改变不了。
这样就使得吴争必须有个选择,在朱媺娖和隆武之间,吴争不用想,也会选朱媺娖。
拥立朱媺娖,不是吴争忠诚于朱家。
而是在面对这个既有朝廷、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吴争需要在上面有一个代言人。
朱以海不合适,他对吴争的忌惮不是因事,而事为权力平衡,为忌惮而忌惮。
而吴争同样也寻不到一个可以为自己代言的朱家人,那么朱媺娖就成了吴争的唯一选择。
不管怎样,朱媺娖有着一颗干净的心,她只为对错,不涉利益。
这近一年的时间,朱媺娖的做为是令吴争满意的。
但后遗症也开始显现,这次的刺杀,就令吴争警惕了。
人心,都是因时而异,没有人还在为温饱发愁时,去奢望面南背北。
只有站到了足够的高度,才会萌生之前不曾有过的绮思。
朱媺娖毕竟是人,女人。
接触到至高权力的女人,认真来,就不再是女人。
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朱媺娖在变,吴争也在变。
所以,当吴争拍着陈胜的肩膀,出让隆朝武自求多福时,心里的遗憾和无奈,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一点,陈胜不懂。
陈胜不合时邑道:“大人不必为此伤神,虽唇亡齿寒,但隆武朝与清军拼个两败俱伤,正是我军壮大之时,不用太久,只要一年,末将定让沥海卫的兵力扩大一倍,到时我军又可以在大饶率领下渡江北伐……。”
吴争懊恼地瞪着陈胜,突然骂道:“你怎么知道隆武朝定能与清军拼个两败俱伤?万一要是清军轻而易举拿下福建呢?到时多铎率大军与江北清军南北夹击我朝,如何应对,难道真逃到海上组建流亡朝廷?已经是指挥使了,多用用脑子!”
完,不再搭理陈胜,吴争大步离去,冲着岸边大喊道:“启程!”
陈胜郁闷地看着吴争的背影,挠挠头,不知道自己究竟错了什么。
……。
杭州湾,黄昏的阳光,照得海面一片金黄色。
连人影和舰船都是金黄色的。
和暖的海风吹得人昏昏欲睡,一条大船,吴争立在船头,衣摆被海风吹得“略略”作响。
吴争在思考,如何能短时间北伐。
这是个难题,如今的几府之地,供养不起足以与清廷硬抗的大军。
穷兵黩武,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
所以,吴争不可能与清廷以正合,需要以奇胜。
既然无法与清军堂堂正正地在陆地上对抗,那么就在海上。
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击敌弱点。
趁着清军将精力专注在陆地上吞噬大明疆土的时候,组建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对津、北京朝廷一场突袭,或许可以改变整个战局。
这个思路,从吴争发动北伐之后,就渐渐在吴争脑子里成型。
如今松江府在手,一个然的巨港跳跃在吴争的眼前。
就在吴争思路纷飞的时候,身后传来吴妹的声音。
“哥哥,海风伤身,何不回去舱中歇息?”
“唔。”吴争回头,看着吴妹那关切的眼神道,“听闻你与思敏同意留在殿下身边?”
吴妹被吴争直言相问,有些意外,她垂下目光,低声道:“她……殿下知道了我的身世。”
吴争点头道:“这我知道,我是想问,你真愿意留在殿下身边?思敏与殿下是姨表亲,愿意留在殿下身边在情理之中,可你也愿意,我感到奇怪。”
吴妹抬头,眼神清澈地看着吴争道:“殿下得在理,如今爹爹留在平岗山,思敏又有身孕,哥哥统领大军征战沙场,恐怕也没有时间照顾家里,与其我在应府独自一人,不如与殿下、思敏作伴,至少在思敏生产之时,也有个照应。哥哥不必为此太过忧虑了。”
吴争叹道:“你得对,吴家四口人,聚少离多,是哥亏欠六和你。”
吴妹扬头挤出一丝笑意道:“不怪哥哥,只怪这该死的世道。想到绍兴府那些背井离乡逃难的百姓,我们一家总算平安无恙,该满足了。”
吴争叹息一声,“幺妹,你长大了。”
吴妹也一声轻叹,“能不长大吗?任凭是谁,知道自己是这么一种身世,也得长大。”
看着吴妹那一脸的苦涩,吴争心里一痛,忙安慰道:“你放心,只要哥哥我活着,绝不让你受一丝委屈。”
“谢谢哥。”
“对了。”吴争不想再引吴妹伤感,岔开话题道,“今日我与沈致远事时,他想随你一起去应府,你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