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半盲女的英雄之旅 > 半盲女的英雄之旅最新目录

第948章 总是重复最讨厌的行为?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青云飞诧异,你结婚跟我有什么关系?

孟宪祥但笑不语。

有些人啊!不见到她落实了终生幸福,终究还是会记挂的。

而且,兰芝其实也还没有准备好吧。

虽然,她现在已经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在两个男人各自陷入沉思之中时,楚丽华读到了一段话让她深感脊背发凉。

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40多岁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大学老师。他没有抑郁症,也没有一点精神紊乱的表现。

但是他的母亲生病了,危在旦夕,他的同事也被诊断出患了重病,而他却对这些没有任何感觉,他也不知道怎么跟孩子交流。

他是如此深爱女儿,但却非常担心自己是否能够给女儿带来幸福。他很苦恼,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当心理治疗师在问及他的童年时,发现对于父母的回忆很少,他能想起来的只是他们非常“有知识”;但从来不关心他的想法和感受,他们只关注工作上的成就和“行事的对与错”。

当他的父亲在他十几岁时去世时,他的母亲甚至没有和他谈论过这件事。

问题终于有了答案,正是因为他在童年时严重缺乏情感交流,父母和他的情感疏远使他失去了情绪处理能力,而正是对情绪的正确处理才能让正常的亲子关系建立。

这位父亲童年的经历,导致他与子女没能形成良性的互动。

楚丽华脊背发凉的原因是,自己虽然从各种各样的书中“学会”了不少育儿的经验。

但是,楚丽华能做到的就是陪伴和一些简单的互动以及回应。

她这样做真的就可以吗?

或许,是因为自身没有感受过太多的父母亲情之爱,所以面对自己的孩子,其实她不去青云飞这个现在身份尴尬的父亲来得顺其自然。

孩子情商似乎是在很小的时候养成的吧?

是和父母时渐渐养成的吧?

自己虽然做到了互动,但是,这互动,给孩子们传递了有关情商养成方面的信息吗?

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因此,正是我们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并且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

比如刚才我们说的那位父亲的例子,童年的经历影响着他跟子女的关系。一想到类似的经历也可能发生在自己和孩子身上,楚丽华就不寒而栗。

比如是不是孩子的某一种行为总是会惹怒你?是不是你看到他大呼小叫地穿过门厅,把刚刚擦完的地板弄脏了,你就会觉得不可忍受?

或者当他临睡前非要缠着你再多讲一个故事的时候,你就会气得想要打人?而你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老是控制不住自己。

虽然是忍住了。可是,总感觉这分明就是小时候被接回家以后自己和父母相处的盗版,因为,自己忍住了“咆哮”,而当时自己的父母,则是除了咆哮,还有棍棒加身,体罚伺候……

心理学家认为,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解决早年未处理的精神创伤,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创造温馨的亲子关系,这就是所谓由内而外的教养方式。

一件件事情就这样迫不及待等解决,楚丽华翻书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同时,也不在局限于自己买来的纸质书了。

网络上的电子书,各种平台,一年的会员费就是两三本书的价格,似乎很值得。

既然从和青云飞那边的亲密关系以及和父母的亲情关系都暂时无法下手

那就还是从亲子关系下手吧。

正好或许能契合了“内在孝”和“内在大人”。

翻了许久,一本美国畅销十几年的育儿书……

倒不是崇洋媚外,很多关于这些方面的知识,西方国家确实研究时间长了。比较透彻。

每个父母以往的经历会影响她教育孩子的方式。

就像刚才看到的那位父亲的例子,童年时期父母的冷淡造成了他成年后对感情的麻木。

就像自己的母亲和外婆,延伸到了自己母亲和自己。

这可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生活中典型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过往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导致为人父母后,遇到某些情境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就会跳出来,影响情绪和行为,进而反复影响亲子关系。

比如开篇讲了玛丽的例子。

每次玛丽带孩子去买鞋,最后都会闹得很不愉快,因为她嘴上总是鼓励孩子挑自己喜欢的鞋;

但是当孩子们真的选中一双鞋的时候,她就开始挑剔这双鞋不是颜色不好就是款式不好,然后把这双鞋贬得一文不值。

孩子们本来挺兴奋的,想要新鞋,但是经过几番打击之后,他们开始妥协了,“妈妈你随便吧,挑哪双都可以”。

于是玛丽拿起两双鞋,反复比较斟酌了很久,最终选定了一双,才离开了鞋店。

但是,孩子们已经精疲力竭了,完全没有了穿新鞋的高兴劲。

玛丽故意这么做吗?并不是。但是她好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样,每次都这样,在回家之后,还得给孩子们道歉。

但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老是重复着连自己都讨厌的行为?

重复自己讨厌的行为……

楚丽华想起自己总是明明知道便宜没好货但是,总是莫名其妙屯了好多看上去便宜实际上没什么大用,甚至可能根本用不上的东西。

因为这个,青云飞也没少奚落自己。

太像了,楚丽华现在看书,一边看,一边套上自己的人生,估计只有这样,才能一点点改变自己“从前”。

不然,看过了,记住了,但是,和自己却关系不大。

书中给出了解释,这种行为,跟玛丽小时候的挫败经历有关。

他们家兄弟姐妹8个,她妈妈每次带他们出去买鞋的时候,都要赶着大减价去,商场都是人,她总是在慌乱中仓促地挑选鞋子,新款太贵妈妈舍不得买,所以玛丽总是买不到最理想的。

她妈妈花钱也很不情愿,还总是很爱生气,所以玛丽一想到买鞋就很痛苦。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