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此后到了明代,出现了《百公案》、《龙图公案》等和《明成化唱词话》中有关包公故事的词话八种。
以及到了清代中叶以后,公案与侠义合流,产生了《三侠五义》、《施公案》、《彭公案》等作品。
到了民国以后公案逐渐消亡。
并且需要明,在公案中清官形象有个演变的过程。
比如在宋元话本、优秀元杂剧、《明成化唱词话》的部分作品、《包公案》部分故事中,清官是人民愿望的化身,是人民美好理想的体现。
主要表现是:包公斗争的对象,他的对立面不是市井民,也不是一般的窃贼强盗、奸夫**,而是“权豪势要”,即大贵族、大官僚、大恶霸。
这些作品中受害者不是消极等待、乞怜,而是奋起反抗。
包公断案手段主要不是靠神灵启示,而是靠智慧,靠调查研究,靠人民支持。
清官身上寄寓了人民群众的美学理想。
不畏权势,清正廉洁,勤俭朴素等美好品格,是理想化的,并非封建官吏所具有的特性。
在元杂剧和公案中还存在另一种清官,即神化的清官。他们斗争的对象不是“权豪势要”,而是窃贼强盗、奸夫**。
提出的不是大贵族、大恶霸压迫人民的问题,而是偷窃奸淫这些社会伦理道德问题。
当然这些社会丑恶现象也是封建统治腐败的产物,但把当时社会问题仅仅归结为盗贼横行,**邪恶,显然回避了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且在这些描写中又打上了很深的封建道德的烙印。
清官断案既不靠智慧,也不靠调查,而是靠神灵显身、神佛托梦、鬼魂诉冤等等,所有案件审理几乎全靠鬼神,使这些作品带有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
清官形象因此也逐渐失去光彩,逐步偶像化、公式化,成为神化的清官。
前面所的两种清官形象,大体上都是民间的产物,没有直接介入朝廷的重大斗争。
到了明代,清官形象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民间的清官转化为积极参与朝廷忠奸斗争的忠臣形象。
标志着这个转变的是《明成化唱词话》中的《仁宗认母传》和《百家公案》、《龙图公案》中仁宗认母故事。
清官所断的已不是民间的冤案,而是皇帝家族内部争夺王位的大案,清官成为与朝廷中奸臣斗争的忠臣。
清代《三侠五义》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他们斗争的对象已不是奸夫**、窃贼强盗,也不仅仅是横行不法的“权贵势要”,而是“常怀不轨之心”、“反迹甚明”的奸臣或帝戚,这些上层贵族人物不但欺压百姓而且觊觎皇权,阴谋叛乱。清官从折狱断案型变为除奸平叛型了。
到了《施公案》出现,清官形象又进一步演化为镇压人民的刽子手。
他们要断的已不是民间冤案,而是人民造反的钦案;要镇压的已不是谋反的叛臣,而是于六、于七这样的农民起义领袖。
清官从除奸平叛型变为灭盗平叛型。
在优秀的公案作品里,清官斗争的对象是“权豪势要”,重点是反恶霸,是代表人民向统治阶级中的官僚恶霸作斗争。
神化的清官,重点是反盗贼、流氓,它们虽然没有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所揭露的仍是封建统治下的腐败丑恶现象。
忠臣型清官,重点是反奸臣,清官忠臣色彩大大加强。
清官从统治阶级外部转向统治阶级内部,从代表人民向统治阶级中特权人物作斗争转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即清官为审理皇家的冤案,平定统治阶级内部的叛乱,为巩固皇权而斗争。
但是,清官还是站在正义的一边向邪恶势力作斗争,它的斗争对象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奸臣,而不是农民起义。
《施公案》等作品重点是反对农民起义,它使斗争从统治阶级内部又转向外部,即清官为平定农民起义而斗争。
这样,清官就完全成了统治阶级的奴才和鹰犬,成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清官断案的故事完全丧失了它的积极意义,公案也随之而湮没。
侠义与公案是密切联系但又自成体系的,它们按同样的轨道发展。
侠义,以豪侠仗义行侠为主,歌颂重义尚武、扶困济危的侠客,《史记》侄刺客列传》、《游侠列传》可视为侠义的滥觞。
在汉魏六朝的中,《吴越春秋》中的《越女试剑》,《搜神记》中的《三王墓》即《干将莫邪》、《李寄斩蛇》,《世新语》中的《周处》等等已展现武侠之雏型。
到了唐代,侠义达到高潮,中晚唐出现了比较成熟的侠义,如《虬髯客传》、《红线》、《昆仑奴》、《聂隐娘》等。
宋元话本职朴刀杆棒”和部分公案类作品也是侠义,如《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杨温拦路虎传》等。
从唐代到宋元,豪侠有两类:一类属于个人仗义行侠的,他们主要是凭靠自己的武术和技艺,或拳法剑术,或飞檐走壁,去完成惊险的救困解危的英雄行动,在戏曲舞台上属于“短打”一派,后代的侠义主要继承了这一类。
另一类则先是个人行侠,后加入集体,表现出豪侠的群体性,如《水浒传》、《杨家将》等,发展为英雄传奇,它们已不单是个人行侠,而是集体反抗。
他们已不单单是靠个饶飞檐走壁或拳术刀法,而是运筹帷幄,行军布阵,设伏打援,战场拼杀,展开千军万马的武装斗争,豪侠也变成了武将。
在戏曲舞台上属于“长靠”一派,脱离了侠义的范畴。
明代侠义并不发达,虽然《水浒传》等作品也含有侠义的成分,但它已脱离侠义,发展为英雄传奇。
而此较典型的侠义,却在清代中叶以后出现,《绿牡丹》可以是长篇侠义的先声,《三侠五义》、《施公案》、《彭公案》则是侠义与公案结合的产物。
这以后,《圣朝鼎盛万年清》、《七剑十三侠》等又逐步从公案侠义的合流中分流出来,成为独立的武侠。
在宋元明之前,豪侠主要是代表了人民的愿望,它们或与豪强恶霸作对,救助贫弱百姓,或向官府朝廷挑战,炫耀自己的武术本领。
他们大多属于下层人民,或飘忽不定,或隐姓埋名,并没有成为统治阶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