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最佳咸鱼翻身系统 > 最佳咸鱼翻身系统最新目录

第1080章 军嫂的再世转圜(5)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出了北大荒农机博览园,在马路对面就能看到了中国知青第一村的牌子,这是北大荒友谊农场精心打造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窗口。

与下第一场的北大荒农机博览园相对应,这里是中国知青第一村,与第一场一样,第一村同样令人期待。

60多年前,2万多名知识青年响应***的号召,广阔地大有作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北大荒友谊农场,用汗水和热血乃至生命谱写了一首首青春之歌和北大荒垦荒传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荒初创。一九五五年五月初友谊农场开始开荒,到六月九日共开荒三十多万亩,当年播种麦五万多亩,当时友谊农场下设五个分场,并实行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管理,一九五六年基本建成。

到一九五七年已拥有耕地四十多万亩,拖拉机上百台、联合收割机百十台、汽车五六十台,职工二千多人人,人口五千多人。

五八年十月,将集贤县的兴隆、三道岗、七星、友林四个乡和套河乡的三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为友谊农场,成立友谊人民公社,实行社诚一管理体制。

六零年四月月,撤销友谊公社,以友谊农场管理范围设置友谊县,实行县诚一管理体制。六八年,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友谊农场编为第三师第十八团。

张雨冰所在的农场就在这个农场。

韩燕红的父亲韩松霖就是五分场的场长,推荐一个教师还是蛮可以的。

听了韩燕红的话,韩松霖立即阻止了她下去。

张雨冰前世没有活多大,没有看到开放后农场职工的生活是多么的富裕。

蔺箫是知道那一段历史的,就嘱咐张雨冰在农趁好的干,十年后开放,农场就越来越好,种地能够种出大钱。

确实这个时候的农彻是很好,就是粮食多吃得饱。

比哪儿的农场都富裕,人就是为了吃好吃饱奋斗。

在这里张雨冰还有了工作。

这里的领导也是很好。

几年下来张雨冰就喜欢上了农场。

她不在乎韩燕红追着安平宇。

安平宇是她的铁改伴侣了。

她已经在农场扎根,安平宇晋升提干了也要转业的,她不准备让安平宇去哪个单位当个领导。

就来这个大大的农场是最好的选择,广阔的地,是能够让人大有作为的。

在这里指定比去哪里都有出息。

张雨冰和安平宇的婚姻也要推迟了,晚婚。

男二十七,女二十五,还得拖两年。

韩燕红再也没有给安平宇去信,原因安平宇一封信也不给他回。

得不到回信,还寄的什么信?多么能坚持的人也会气馁。

从此往后二年倒是风平浪静,程晗也没有追求张雨冰,张雨冰躲着他,他也不是看不出来,人哪有不顾一点儿脸面的呢,还是都有些自尊的。

韩松霖对韩燕红的警告很是严厉,韩燕红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对抗其父,事情就这样淡了下来。

安平宇是要转业的,在晚婚的号召下,他们大婚就再度的推迟,直到恢复高考的一年,张雨冰参加到了高考,安平宇也没有落后,两个人都考上了大学,一起分配到农场的中学当教师,安平宇任了教导主任。

俩人真的在这里扎根了

他们自己过了而立之年,高中毕业等了十年才等到高考,安平宇就算退伍了。

几次来农场,安平宇也是喜欢上了农场,张雨冰提出在农场落户,安平宇就同意了。

这里真是广阔的地,一望无际的稻田,望不尽边际的大豆,连绵不绝的稻田,夏收麦子,金秋收大豆

,跟着收稻子,北大荒成了北大仓。

看到晒麦场,麦晶莹剔透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秋金黄色的黄豆晒满了打谷场。

遍野的稻子捆了,攒成堆,打稻谷机,被忙碌的人群围着,就像过节一样热闹,气氛高涨。

人人都是兴高采烈的。

在关里哪有见过这样大的阵仗。

到了麦秋大秋的时候安平宇和张雨冰就去连队帮忙。遍地都是收割机,眼看收割机吞噬稻谷和黄豆,哗哗的粮食被吐出来。

丰收的喜悦人人都洋溢在脸上。

张雨冰他们来到农场以后,就逐渐的开放了,农场是机械化,播种机收割机,职工只要能够晒干粮食就是胜利。

友谊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由黑龙江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管理。

友谊农撑称中国第一农场,地处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东部,三江平原大片沼泽地边缘,场西南有七星河环抱,与宝清县为邻。

西北有漂筏河、扁石河围绕,与集贤、富锦市接壤,锅盔山余脉零碎地坐落在西邻,成为与双鸭山市和集贤县的然屏障,三江系大片的原始荒原、长期积水的沼泽地,遥延挠力河谷和乌苏里江畔。

场区东西长五十六公里,南北宽四十四公里,区域内总控面积一千八百多平方公里,全场辖区十一个农业分场,七个公司,一百多个农牧渔业生产连队,总人口已经几十万人,从业人员一万多人。

友谊农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能源。境内有耕地一百三十多万亩,林地二十多万亩,牧地草原十万亩,苇塘十万亩,水田十万万亩,可垦荒地三十万亩,友谊地下蕴藏着石灰石、汉白玉、原煤等十几种种矿藏,储量大,品质高,开发前景广阔。

早在一八零零年前,满洲族饶祖先挹娄民族就生息繁衍在这块黑土地上。在漫长的岁月中,先民们采集渔猎、拓荒农作,用勤劳的双手谱写了友谊大地的第一部拓荒史。

这里有悠久的古文明,经过文物工作者的文物调查,友谊区域己发现各类文化遗存一百多处。其中:汉魏时期遗址一百多处,日军侵华罪证点四处,古生物化石点三处,抗联烈士墓1处。这些文物遗存分布在:友谊镇一处,兴隆镇五十多处,建设乡四处,兴盛乡八处,庆丰乡四处,成富乡七处,风岗镇二十处,友邻乡14、十几处,新镇乡三处,龙山镇十几处。

这里就是风水宝地,在这里落户让张雨冰感到非常舒心,一到夏是最美好的日子,气凉爽,人没有罪受,冬有的是柴草,烧火炕,满屋的大热气,冬一点也不挨冻。

就是物质丰富,不像关里连地里的豆根都要捡回家烧炕,听东北冷得害怕,实际这里的人最不受罪。

这个时候关里连柴草户还不得烧呢。

蔺箫是知道几十年都是电器化,哪里也没有人烧柴草了,秸秆直接扔地里,不让燃烧,就是环保。

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由于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

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农场共有龙头企业个,二十几年后主要企业发展成处理六万吨麦等级面粉;二十万吨大豆浸油加工厂一座。

年生产千吨以上甘油。

六千吨淀粉厂一座,年生产一千吨糠醛厂一座。

年生产五万吨水泥厂一座。年生产三千吨造纸厂一座。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农业产业化格局。

全翅建立起集贸、医疗卫生、种子仓储处理、建筑等十二个行业,这些行业容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加快了职工再就业和致富奔康的步伐。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的技术也会进入中国现代化的农场。

虽然这都是以后的事,可是先知的机会也是让人选择的条件。

已经到了八四年。

起东北风俗十大怪来,年轻人多半不知道是什么。如今即便是上了些岁数的人也未必得全。其实,那十大怪分别是: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嘎拉哈姑娘爱,火盆土炕烤爷太,百褶皮鞋脚上踹;吉祥喜庆粘豆包,不吃鲜菜吃酸菜;捉妖降魔神仙舞,烟囱砌在山墙外。

吉祥喜庆粘豆包。吃粘豆包主要来源于满族饶饮食习俗。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

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面饽饽有黄菠萝叶饼以柞木阔叶做皮,在皮上抹面,内加菜馅、苞米饽饽,金山发糕高粱米面甜饽饽加上许黄豆磨水面蒸制。

形成了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苏叶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的惯俗。冬到来,东北也没有什么新鲜、好吃的东西,人们就把大黄米磨成面,包上豆馅,上屉蒸熟,然后冻起来。以后随时想吃,就从外面拿回来化开,热一下吃。有条件的,可以用粘豆包蘸白糖吃。

八怪不吃鲜菜吃酸菜。那个时侯不是不吃鲜菜,是吃不上鲜菜。冬,人们为备足越冬蔬菜,除了在地窖里贮藏白菜、萝卜外,家家都渍酸菜。

渍制方法是:把鲜菜洗干净后,用热水浸烫后放到大缸当中,一层菜一层盐,灌上一些水,上面再用大石头压起来,一段时间过后,大白菜就发酵了。这样渍制的酸菜一直可以保存到第二年开春。酸菜可做汤、填火锅、做馅等食用。虽然现在人们四季都可以吃上鲜菜了,但是冬吃酸菜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甚至夏也渍酸菜吃。

九怪捉妖降魔神仙舞。农村偏远落后,孩子们又很少上学,人们常常对科学的认识不够。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懒于田间劳动,就利用这一点以及对妖魔鬼怪的惧怕心理,自己装神弄鬼,愚弄百姓,榨取钱财。

因此,人们在生病时,就以为是妖魔鬼怪附体,招了没脸的,于是,就请这样的巫医神汉,大神二神或帮兵等一班人马,连唱带跳地给病人跳大神儿来驱魔降妖。

降妖除魔这东西就算了,其余的风俗张雨冰他们很快就学会了,东北的吃食就是好吃,关里的冉了这里很快就适应了,东北的蔬菜也是比关里的好吃。

东北的长茄子,油豆角,关里人一见就喜欢上了。

事实上跳大神实际是萨满的舞蹈,萨满舞是巫师在祈神、祭礼、祛邪、治病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满族称萨满舞为跳家神或烧旗香,在表演的时候,萨满腰间系着长铃,手持抓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请各路神灵。

请来神灵后俗称神附体,就要模拟所请之神的主要特征,作为各路神灵的表演。比如:请来虎神要窜跳、扑抓。请来鹰神要拟鹰飞舞,啄食供品,或者在黑暗神秘的气氛中舞耍点燃的香火,这就表示已请来金苍之神。

十怪,烟囱砌在山墙外。有两个法,有的是过去盖房子砌砖的技术不够高,如果烟囱从屋顶出去,下雨时雨水会沿着烟囱流进屋子里,造成湿墙根等现象。于是人们为了避免这个麻烦,建造房屋时,把烟囱建在房山头儿一侧。另一种法是,秋收获粮食的时候,为了贮存粮食而在房山头建的粮食囤子,因为粮食囤子高,象个烟囱一样。

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这三个原本是满族饶三大怪,后来延伸到了整个东北。总之,这十大怪的出现或形成,主要原因是过去东北农村比较贫穷落后造成的。

学了这些就够受用的,吃的好,睡得着,生活在这里让安平宇两个人很满足,来到这里就对了。

子多,花费多,给他们的少了,他们会吃亏。

两个冉了三十五岁可就该结婚了。张雨冰在农场教书,还考上了师范大学,毕业了继续教书,安平宇退伍上了大学,听张雨冰的在农场扎根,结婚三年,他们有了一个女儿,就没有生二胎,好好地培养女儿是张雨冰心愿,重男轻女的婆家人对张雨冰不要二胎意见不。

张雨冰可不重男轻女。

可是谁也不能跟计划生育对抗,安家的父母也没有办法。

张家的父母是不会怕安家断子绝孙的,对张雨冰没有男孩,可是没有指指点点,就怕张雨冰孩子多,花费多,给他们的少了,他们会吃亏。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