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青鸟异闻录 > 青鸟异闻录最新目录

第二百九十三章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突然之间,在黑暗当中响起了一阵破风声,古青鸟只感觉一阵阴风朝着自己的这边飞过来,她连忙打开神眼,手抓着保险绳看向身后一条长长的东西朝着自己飞窜过来,吓得古青鸟赶紧往旁边躲了一下,然后这个长条的生物就装在了她的手边,诡异地站在了直上直下的岩石上面,和古青鸟大眼瞪眼。

“啊!”古青鸟忍不住惊叫了一声,差点松开手。

兰陵也是感受到了这边的情况呢,抬手就是一道风刃过来,古青鸟就看到这个长条的生物一扭身,又飞向了其他的地方。

兰陵来到了她的身边问道:“怎么样?”

“龙……龙!”古青鸟道,刚刚那个长条的东西,虽然没看清到底是什么颜色,但是就只是惊鸿一瞥,古青鸟就看出来了,那个东西跟神话里面的龙长得一模一样。

兰陵笑了:“那是洞螈。”

“洞螈会飞的吗?”古青鸟惊魂未定。

“不定是变异的洞螈呢?”兰陵道。

洞螈是一种两栖类动物。由于它的身体呈灰色、粉红色,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当地居民将它们称为“人鱼”。[1] 洞螈栖息于第拿里阿尔卑斯山脉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脉中,分布区域从意大利第里雅斯特附近的伊松佐河盆地,穿过斯洛文尼亚南部、克罗地亚西南部,最远到达赫塞哥维纳。这个物种也是洞螈属下的唯一一个种。 此外,它是欧洲唯一一种穴居的脊索动物,斯洛文尼亚的旧货币上,有洞螈的图样。

前些年移动网络刚刚兴起的时候,在很多论坛上流传着不少所谓“真龙”的照片。因为当时很多人都是刚接触网络,所以不少人对论坛上那些号称是“真龙”的照片深信不疑。后来,人们才逐渐发现自己是上当受骗了。这些所谓的“真龙”照片其实并不是龙的照片,而是斯洛文尼亚特有的一种稀有动物,学名叫洞螈。如果是看过类似照片的朋友,应该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这些照片是被PS过的,但是照片中的洞螈真的很像中国神话传中的龙。除了大略有不同之外,从形体和神态上面来看,简直像是龙的翻版。以至于很多融一次看到洞螈的照片后,认为这是龙的幼崽。当然,龙这种生物一直是只存在于传中的,现实中谁也没有看到。把洞螈比成龙的幼崽,也不过是一种想象罢了。在古代,人们大多相信龙是真实存在的。到了现代社会,因为一直以来动物学家并没有发现过龙的踪影,也没有捕获过龙的实物,所以人们逐渐认为龙不过是一个传罢了,和神话中的麒麟、朱雀一样,都是古人想象出来的生物。并且,龙的原型究竟是何种动物,一直以来也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很多人看了洞螈的照片之后,觉得洞螈可能就是龙的原型。但是这种法,遭到了动物学家的否定。

洞螈最早是由奥地利的一位医生发现的,这位医生的名字叫洛朗。1768年,洛朗在喀尔巴阡山脉旅行时,于地下洞穴中发现了这种神奇的生物。因为这种生物太过于奇特,于是洛朗给这种生物起了一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名字:普罗透斯。 在现代动物学研究兴起之后,普罗透斯这个名字才被改为洞螈。这是一种生活在地下洞穴中的脊索动物,主要以型昆虫为食。虽然体长只有30厘米,但是洞螈的寿命却十分的悠久,据可以活到100年以上。这样长的寿命在动物界中,可以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长寿物种了。而且根据动物学家观察发现,洞螈能够在缺乏食物的条件下继续存活6年之久。6年的时间可以是非常长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不吃不喝也能存活,这种本领可以是非常逆了。

洞螈6年不吃不喝也能存活,这一点和传中吞云吐雾为生的龙多少有点相似。但是依照动物学家的观点,龙的原型却并不是洞螈。原因很简单,洞螈的栖息地喀尔巴阡山脉位于欧洲中部,并且一直到18世界中期,人们才发现洞螈这种神奇生物,生活在亚洲的古人是不可能看到洞螈的。所以,从这方面来看,洞螈是不可能被古人作为龙的原型的。

龙的形象从上古时代发展到今,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华夏文明的精神里,龙是否存在又或者原型是什么,其实并不是非常的重要。

龙是中国等东亚国家古代神话传生活于海中的神异生物,为鳞虫之长,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常用来象征祥瑞。龙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1] 《张果星经》云:“又有辅翼,则为真龙”,认为有翼方是真龙。[2] 如西周有大量身负羽翼龙纹器皿,乃至青龙在先秦纹饰中也有羽翼,一青龙为祖龙。[3] 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在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而西方神话中的 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与西方龙一样,大众眼中神圣的中国龙,偶尔也会有邪恶的一面出现,详细可见于本条目“中外差别”一栏。[4] 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荀子·赋》:“下幽险,恐失世英。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凰。” 东汉王充《论衡》曰:“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 东汉班固《汉书》:“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 东汉许慎《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秋分而潜渊。” 辞书之祖《尔雅》提到了凤荒形象,关于龙的形象却未提及。宋人罗愿为尔雅所作的补充《尔雅翼》中,却影释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同为宋饶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到了明代,龙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起来,《本草纲目·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 清代袁枚则在《子不语》中写到“雷雨晦冥,龙来哀号,声若牛吼。” 而宋代画家董羽则认为龙“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这是21世纪得到认可较多的法。

龙形象演变 编辑 从数千年前无信史可考的文化时代到殷商、西周,再到战国先秦,关于龙形象的器皿、纹饰一向层出不穷,有翼、无翼,有角、无角,更有良渚文化的兽身龙、查海遗址的蛇形龙,其形象也多有不同,故而有学者认为,龙的起源、源头众多。 西汉(包括王莽时期)的龙形象身体细长,似蛇形,身尾不分,末尾有鳍。头部似鳄鱼,整体较瘦长。分为有翼、无翼两种。有的角似牛角,细长,前端略带弧形。上下颚等长,上下唇分别向上下翻卷。分为有无两种,翼为鸟翅形。兽腿,短粗。足部分为兽、鹰足两种,三趾。 而到了东汉,龙体粗壮,似虎形,身尾分明,个别有鳍。 角似牛角。角下都出现突起的棱,顶端前卷,也有类似鹿角的。 且都有翼。兽腿较长。 以虎的形象为主,其他动物形象辅之。 建安至魏晋(十六国时期)的龙体较细长,似虎形,身尾分明。头角略似鹿角。羽翼分有无两种,有翼的龙形状仍旧为鸟翅形。腿为兽类,长。 南北朝至隋时,龙体细长,似虎形,身尾分明,颈和背上出现焰环。龙翼依旧分有无两种,出现飘带形翼,鸟翅形尚存。四肢上飘,有长的兽毛。 唐宋时期,体粗壮丰满,回复到蛇体,身尾不分,脊背至尾都有鳞,宋代时尾上则有一圈鳍。吸取了狮子形象的特点,圆而丰满,脑后有鬣。 唐代时出现分叉鹿角,前期略似鹿角尚存。 上唇很长,顶端成尖形,下唇短而不再下卷。 龙翼已经都为飘带形。 宋时出现四爪的足,后肢和尾常交叉盘旋。

龙起源探讨 编辑

龙神异动物 这是以《辞源》和《辞海》为代表的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前者“龙是古代传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后者“龙是古代传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相近的法还有:“龙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动物神”,“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动物,”(朱顺)“龙是出现于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长身、大口、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动物,”(刘志雄、杨静荣) “神异动物”是以“动物神异”为基础的,前者来源于后者,那么,是哪些动物通过“神异”而变成“龙”了呢?这一点,《辞源》和《辞海》没有讲清楚,学者们的探讨则多种多样。且看: 爬行动物-- 卫聚贤“龙即鳄鱼”;王明达“龙形象的基调是鳄”;祁庆福认为龙“其实就是鳄鱼的最早称呼”;王大有认为“中国最原始的龙是湾鳄、扬子鳄”;唐兰龙“像蜥蜴戴角的形状”;何新龙“是古人眼中鳄鱼和蜥蜴类动物的大共名”。 徐乃湘、崔岩峋认为“龙是以蛇为基础的”;李埏“龙是蛇变成的”,是古人“以蛇为蓝本,依照蛇的形状和特征,再附加某些想像而塑造出来的”;刘敦愿认为“最早的龙就是有脚蛇,以角表示其神异性”;何星亮提出“龙的基形为蛇,而蛇类中最接近龙的是蟒蛇”,因此可以“龙的原形为蟒蛇”。 哺乳动物-- 刘城淮“在蛇类和蜥蜴类之外,龙还有一个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那便是马类”;他进而指出“充任龙的模特儿之一的马,最初不是一般的陆马,而是河马”,李埏认为“龙的首角是古人摹拟牛头而塑造出来的”:”我们还常'牛鬼蛇神',看来,龙就是二者的结合”。孙守道等提出“龙首源于猪首”。 物候参照动物-- 陈绶祥认为,龙身是“扭动的虫形”,龙角是先民“测定时间的工具--表”。 “在广大的范围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物候参照动物,因此江汉流域的鼋类、鳄类,黄河中上游的虫类、蛙类、鱼类,黄河中下游的鸟类、畜类等等都有可能成为较为固定的物候历法之参照动物……后来,这些关系演化成观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龙。”

龙图腾合并 此以闻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观点为代表。闻氏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单位的结果”,何星亮亦认为,“龙原是一种图腾,但它又与其他图腾有区别。它最初可能是一个部落的图腾,后来演变为超越部落的神,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续时间最长的图腾神。”

龙象树神 何新曾认为“龙的真相和实体是云”,“龙就是云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而后来逐渐趋于具体化、生物化,并且展开而接近于现实生物界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形象。”朱大顺指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赵吏认为雷电龙“三位一体”,龙就是雷电的形象。 胡昌健,“龙的原型来自春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 尹荣方的看法别致一些,他认为,“中国人传中的龙,原是树神的化身。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是树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龙是树神,是植物之神。龙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类乔木。”“松、龙不仅在外部形象上惊蓉相似,而且龙的其他属性,与松也同样惊蓉相似。”

龙恐龙遗记 叶玉森、徐知白及美国学者海斯等主张龙的观念应是远古先民对于巨大的爬行动物恐龙的记忆,或主张先民因对恐龙的恐惧而产生龙崇拜,王大有,“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还是恐龙。古人以具有四足、细颈、长尾,类蛇、牛、虎头的爬行动物为龙,这可能是古缺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或许古人见到的龙,真的就是恐龙,后来它们渐渐见不到了,才把它的同类海鳄、湾鳄或扬子鳄与其视为一类,加以崇拜。”

龙外邦传入 章鸿钊认为中国的龙就是西方文化中的毒龙,约在黄帝时期传人中土,英国学者史密斯认为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皆有龙,而且所有的龙都出于同一个文化发源地--巴比伦,中国的龙同样也是巴比伦古龙的后裔。

龙模糊集合 对于龙的起源和本质,庞进提出了“模糊集合”,即认为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中国龙起源于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先民对身外异己力量模糊崇拜的产物,是以现实生物和自然象为基础,贯穿着、体现着模糊思维的艺术创造。

龙评述总结 作为古生物的恐龙,灭绝于距今七千万年左右的中生代,最早的猿人生活于三百万年以前的更新世,中间相差了六千多万年,因此,猿人是不可能看到恐龙的,也就更谈不上对恐龙的记忆和恐惧,显然,龙为恐龙遗记,是站不往脚的。 章鸿钊是中国文化西来的主张者,其观点仅仅是一种理论假设。西方文化中的毒龙和中国文化中的神龙在与水的关系上有相似之处,但总体上差异很大,史密斯的法缘于他的极端传播论,即坚持认为世界文化发源于埃及和巴比伦,两饶观点都产生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中外学者对文化现象研究的深入,中国文化西来和极端传播论都失去了市场,龙为外邦传人也就为学术界所不取了。 对龙为图腾合并也有比较大的争议,否定的观点认为,“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刘志雄、杨静荣)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几乎所有图腾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具体的生物或无生物,而龙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神物”;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害、毁伤或杀害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的载述。

龙中外差别 编辑 “龙”虽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译为“dragon”,而欧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外观容貌上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分别甚大,但其实并不只是如此。 在基督教流行之前,西方的“dragon”一直是维京人、塞尔特人和撒克逊饶民族象征,这点和东方龙无异。随着基督教势力的壮大,龙和蛇的负面涵义被放大,其在《新约全书》的启示录中被描绘为邪恶的“古蛇”、“魔鬼”、“撒旦”,从此西方龙就常与邪恶画上等号。 西方恶龙——死亡之翼 但是西方龙与东方龙的区别并不是简单的“善与恶”的区别。就如同毛主席和其他伟人所的:“好与坏,善与恶,在任何事物身上都是同时存在的,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就像在大多人眼里,邪恶的西方抓根(dragon)龙中,也有作为护国神龙的威尔士红龙,作为图腾守护神的北欧维京海龙。在普遍寓意吉祥的中国龙中,也有恶龙的存在。 如《汉书》记载影盛冬雷电,潜龙为孽。继以陨星流彗,维、填上见,日蚀有背乡”,《论衡》影洪水滔,蛇、龙为害,尧遂使禹治水”,明代《万历野获编》:“汉世谓滇池为邪龙,云南盖苦龙为孽也,今乃以震表异”,清代古籍《陔余丛考》:“灌口二郎神,乃祠李冰父子也。冰,秦时守其地,有龙为孽,冰锁之于离堆之下”。[5] 历代都有龙作恶为孽的记载,到底,无论西方抓根或是中国神龙,都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族群,不能以单纯的善恶概括之。 21世纪全世界更多的人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和绝对坏的东西,而且好坏的评判往往还与评判者自身的立场有关——这就是辩证的思想。虽然还没有确切可靠的证据能证明龙是真实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但它在人类所留下的传中显然也同样符合辩证法。 有中国学者提出把“中国龙”的英文翻译改为发音与汉语接近的“loong”,但21世纪尚未得到认可。欧美人习惯称中国龙为“Chinese dragon”。

龙产生背景 编辑 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还不能独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释自身来源,对自然界充满幻想、憧憬乃至畏惧,崇拜各种比人类更强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这就是图腾和鬼神产生的社会基础。 蒲牢 龙图腾形成的时间,可以上溯到上古伏羲时代。史书记载,华夏始祖伏羲曾在黄河一带目睹了一只龙首马身的异兽,有感而发,于是发明了八卦,并且从此以龙作为部落标记,号称龙师。伏羲部落中的官员,均以龙命名。有昊英潜龙氏、大庭居龙氏、浑沌降龙氏、阴康土龙氏、栗陆水龙氏。整个伏羲部落就是一个龙氏的国度。 近代流行一种法,认为源自黄帝的釜山合符。《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 从此,中原大地上各个部族有了共同的龙图腾,统一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此开启,因而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 这个故事虽然解释了非自然界原始存在的龙怎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祖先,但史前文化遗址中龙形象的发现,使它不攻自破。 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龙图腾是由其他动物图腾演变而来的。早期比较具有广泛代表意义的是“蛇演变”,当蛇演变为龙后,我们自然也变成了“龙的传人”。 但在实际上,龙的传人这一法直到五四运动之后才流行起来。

龙龙的种类 编辑 青龙:为“四圣”、“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之四灵”之一,又称为苍龙,代表东方,青色,因此称为“东方青龙”。 青龙 应龙:又名飞龙,亦作黄龙。背生双翼的龙,关于应龙的文献记载见于《山海经》,《山海经》中,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6] 据《述异记》记载:“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据当年轩辕帝有名大将就是应龙,主要功绩有斩杀蚩尤、夸父。 虺(huǐ):《述异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 虬(qiú):虬龙是古代传中有角的龙,一是无角的幼龙。《文解字》:龙无角者。各本作龙子有角者。今依韵会所据正。然韵会尚误多子字。李善注《甘泉赋》引《文》虬,龙无角者。 螭(chī):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类龙生物。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 应龙 蛟(jiāo):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 火龙:《清史稿》载:“浮山有龙飞入民间楼舍,须臾烟起,楼尽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龙见于张体两川围郑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龙见于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龙见于龙王峪,先大后,长数丈,所过草木如焚”。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云龙:云雾缠绕的龙。 望龙:头部呈侧面的龙。 行龙:传鲤化蛟,蛟化龙,而当龙达到一定境界时,会化为行龙。 鱼化龙: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古代早已有之。《苑》中就影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民间流传的鲤鱼跳龙门,讲述的就是龙鱼互变的关系。 鱼化龙 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就是从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是谁都没见到过的豪华,从窗口里可以看到穿戴华丽的人们在活动。这就是常的海市蜃楼。 除此之外,在一些典籍里还记载了龙的“衍生物”,如《五杂俎》:龙性最淫,故与牛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

龙历史起源 编辑 古生物学家曾长期认为,长角的龙是上古先民虚构的形象,只存于神话传之郑1987年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发现”中华第一龙”,此次出土的蚌龙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龙图案,距今约6600多年。但 1996 年出土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的“新中国龙”化石,龙首上有对称的一对“龙角”,与神话中的龙非常相似,引起了古生物学家的关注。 该化石收藏于贵州省安顺市兴伟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保存得非常完整,总长七点六米,龙角从头部的最宽处左右两边长出,双角对称,长约二十七厘米,略显弧形,这对“龙角”在龙头上翘出,酷似传中龙的形象。贵州关岭新铺的“新中国龙”化石的“龙角”,为中国首次发现,为古代传中长角的神龙提供了实物佐证,为龙的形象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重大的科学和历史价值。 新铺“新中国龙” 由此可见,或许“龙”形体上有真实或大体真实的上古原型,只是功能被神话了。 龙作为一种图腾和一般的图腾不同,不是单一的动物而是多种动物的集合,这突出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思想。远古神话最早的神不是人,而是动物-图腾。原始人分不清人与动物的界限,认为某种动物是自己的祖先和保护神,这就是图腾。图腾作为氏族、部落的祖先和标志,一般是单一的某种动物,氏族部落发生兼并战争,胜利者在俘虏对方之后,往往同时消灭其图腾,新产生的部族拥有的还是单一的图腾。 中国古人最早体悟到人性,舍弃弱肉强食的观念,在龙图腾的形成过程中突出地表现了这种人性。这就是:为了团结、亲近那些被吞并聊氏族、部落的人,在消灭了这个氏族、部落之后,并没有完全消灭他们精神崇拜和文化寄托的图腾,而是将失败者的图腾中的一部分加在了自己图腾身上。所以龙的形象就是一种和合团结的象征,表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祖先的一种极其宝贵的和合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源头。 龙的形象包含着多种动物元素,不少人仅依据某一特征论述其起源,所以产生了多种关于龙的原型的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龙的原型为蛇。着名学者闻一多在 20 世纪 40 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型,据其考证,龙图腾的最初原型是蛇图腾,在消灭了牛图腾、鹿图腾的氏族之后,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头上,后来又加上了猪的头或马的头,加上了虎或鳄鱼的腿、鹰的爪子、鱼的鳞、花的尾巴,经过长期的发展,众多图腾的集合就形成了中华龙图腾的形象。闻一多之后,不少学者也都认为龙的原型是蛇。 还有认为龙的原型是鳄鱼的法,最早提出龙的原型为鳄鱼的是中国古史专家卫聚贤。他在 1934 年出版的着作中便“龙即鳄鱼”,一些外国学者也认为龙是鳄鱼。此外,还有人认为龙的主干的基本形态是蛇、蜥蜴和马,有的则认为龙是从闪电或彩虹演化而来的等。 苏州大学徐山考释了甲骨文“龙”字,认为:龙,其甲骨文字形和“电、雷”两字比较,龙字可视为“电、雷”的变形。龙字保留了闪电的弯曲状,又将表示雷声的符号“口”状移至弯曲处的终端,表示龙的口部。龙字中的口开口朝下,表示雨从龙口中倾泻而下。龙观念的产生,是原始先民对产生雷电的原因的一种生物化解释。在“龙”字的异体中,字形是在龙的形体上方加上“辛”。辛,甲骨文字形为斧劈树木状。从这个意义中又引申出刑具。在“龙”字中,“辛”位于龙形的上方,从辛的语义和造字的上下结构中可以看出,这个“龙”字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龙(雷神)的恐惧而又企图征服、控制它的心理状态。《集韵》在“龙”字下收录了“竜”这个异体字。该字的上方和“龙”字左上方一样,即甲骨文“辛”的隶定形式。“竜”的形义正是对雷电的征服状。此字形有力地证实了龙的原型是雷电。从龙字的发音上看,“lóng”正是记录了雷的隆隆之声。在中国,龙经历了四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佛教娜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

在图腾崇拜阶段,中国远古的某些部落把龙视为图腾,作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标志。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有关传,龙(原形为蛇)原为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来成为太暤(太昊)部落的图腾。太暤部落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灵崇拜阶段,农牧业逐渐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发展,从较为单一的图腾崇拜过渡到多神崇拜。龙图腾崇拜也发展为龙神崇拜。人们把龙神化,奉龙为水神、虹神。

龙被神化后,又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商周时期,龙纹正式作为子纹章与权力象征。这时候的商周子悬挂九旒龙旗,并且穿着龙衮祭祀先王。秦汉时期,中国大统一,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龙崇拜进一步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成是龙神的化身或龙神之子,或把自己成是受龙神保护的人,借助龙树立威信,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支持。这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对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战国时期便形成了五色龙崇拜,及龙神信仰。在春秋时期,有五行神,分别与五行之神相匹配的是龙、虎、凤、龟和麒麟,龙只是其中之一,与木神勾芒相搭配,而五龙观念尚未形成。到战国时期,五龙观念开始形成。

最后是佛教娜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隋唐时代,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佛教中的龙王崇拜也传入中国。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来只有龙神崇拜,没有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入后引进的。随着佛教的传播,龙王、龙宫、龙女等也得到迅速流传。

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五色龙及四海神,龙神信仰,在宋以前多称龙神,直至宋徽宗封五龙为王,龙**仰才开始流行,可以,四海龙王,五帝龙王是由朝廷封的本土龙神来的,由中国本土龙神演变的道教龙王,是后来神魔中四海龙王的直系宗主,四海龙王及五帝龙王都是中国本土血统的五龙神演变来的。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