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继续往下读!”乐歌看着曾参,点头道。
“是!乐伯伯!”曾参答应一声。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什么意思?”
曾参解读道:“子张问做善饶方法。先生:如果不沿着善饶脚印走,去进行实践,也就永远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地善人。”
“什么意思?什么是善人?”乐歌问。
曾参应道:“善人!完美之人。或者!达到最好标准的人。”
“哦?”
“先生的意思是!实践出真知!只有我们付诸行动去实践人生,才能做一个完美的人,也就是‘善人’。”
“哦?”乐歌应道:“我还以为是慈善之人、善良之人呢!”
“不是!是完美、完善之人。主要指品德上的完善、完美!”曾参解释道。
“哦?好!继续往下读!”
“是!乐伯伯!”曾参应道。
“这一段话是承接上面的话下来的,意思是:只有我们去实践,才能达到目的,完成心愿、理想、梦想。光有理想、梦想是不行的,是这个意思。我把它放在这里,是有告诫、提醒的意思!乐伯伯!”
“哦?好!”乐歌点点头,道:“与上面的文是能接连起来C!继续往下读!”
“是!乐伯伯!”曾参应道。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什么意思?”
曾参解读道:“先生: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认为这个人笃实诚恳,这种识人之法是错误的,只是从表象上来看待的。这个人他是不是真君子呢?还是一个伪装成庄重的人呢?”
“哦?”乐歌应道。
曾参进一步解释道:“先生希望他的学生们不但要笃实诚恳,而且要言行一致。”
“这是承接上一句的!是吧!”
“是!乐伯伯!”曾参应道:“我们不仅要有梦想,还要去实践。但是!一定要笃实诚恳、言行一致。”
“嗯C!”
“谢谢乐伯伯!”
“继续往下读!”
“是!乐伯伯!”曾参应道。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等等!”乐歌叫停道:“这么多?慢慢来!”
“是!乐伯伯!”
“解读一下!这是什么意思?”
“是!乐伯伯!”曾参应道。
“子路问:听到了好的建议就马上执行起来吗?先生:有父兄在,应该先问一问父兄,怎么能马上执行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好的建议就马上执行起来吗?先生:听到了好的建议就马上执行起来。
公西华对先生:仲由问‘听到了好的建议就马上执行起来吗?’你回答‘有父兄在,应该先问一问父兄’,冉有问‘听到了好的建议就马上执行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好的建议就马上执行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先生:冉有的性格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的性格好勇,所以我约束他。”
“呵呵呵!”乐歌听了,笑了起来。
“乐伯伯?”曾参看着乐歌,不解地问道。
“我记得孔鲤过:他爹话靠心情。在这里!是不是又是一个证明?当然!是以幼年时孔鲤的认识。或者!在不了解你先生孔子的情况下,是不是这么回事呢?”乐歌问道。
曾参楞了一下,随即点头道:“是!乐伯伯!但是!我先生的出发点是好的!我先生的思想是一贯的!对人没有恶意!不是在忽悠人!”
“对对对!不是在忽悠人!他是在因材施教,见什么人什么话。不是坏蛋,而是良苦用心C了吧!曾参!不能你先生坏话,只要提及那么一下,你就跟我急C好好!继续往下读!”
“是!乐伯伯!”曾参应道。
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而作了不同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因材施教。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什么意思?”乐歌习惯性地问道。
曾参解读道:“先生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回是最后一个才逃出来的。先生: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回:老师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什么意思?”
曾参解释道:“颜回的意思是:我还要服侍先生呢!”
“哦?”
曾参又解释道:“可以看出:颜回对孔子的敬仰,愿意生死追随。”
“或者!颜回的意思是:老师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老师您的学思想还指望我传承下去呢!我哪里敢死呢?哪里能死呢?”
“然!”曾参感激地应道。“谢谢!谢谢乐伯伯1”
“呵呵呵!继续往下读。”
“是!乐伯伯!”曾参应道。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什么意思?”
曾参解读道:“鲁国季氏的同族人季子然问先生:你的学生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先生: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仲由和冉求呀。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事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现在仲由和冉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充数的臣子罢了。季子然: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先生: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是不会跟着干的。”
“什么意思?”乐歌不解地问道。
曾参解释道:“当时冉求和子路都是季氏的家臣,先生告诫冉求和子路:应当用周公之道去规劝季氏,不要犯上作乱,如果季氏不听,就辞职不干。”
“季子然是谁?”
“鲁国三桓之一季氏的同族人。”
“哦?”乐歌点头道:“他一定是怀疑孔子的学生跟季氏后面混,跟好学好、跟坏学坏吧?”
“是!”曾参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