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零号纺纱机,自然就是传说中的珍妮纺纱机。
在后世的历史上,随着飞梭织布机的出现织布的效率大幅提高,棉纱就有些供不应求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在一七六四年发明了一种新式的纺纱机。和原来的纺纱机不同,这种纺纱机将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极大地提高了纺纱的效率。哈格里夫斯以女儿的名字命名了这种新机器,便是闻名世界的珍妮纺纱机。
李之弘作为一个合格的穿越者,脑子里当然装着纺纱机的构造原理,便是珍妮纺纱机他也会做。只是他有点懒,而且这种打下手的事情自然有专业的人去做。当时他将自己的工坊坊主郭其良从毛集召唤过来,给了他珍妮纺纱机的图纸和制作步骤,将弘兰商社在京的办事处当做临时的实验室,让郭其良的几个徒弟分别打造各个部件,自己带着郭其良把各个部件组装,花了两天,便做出了一台四十锭的珍妮纺纱机。
这种珍妮纺纱机构造简单,但设计十分巧妙。纺纱时候,只要操作者转动纺纱机的大转轮,带动转轴,转轴就会通过绳套转动锭杆。完成后这一步后,小小的倒转一下大转轮再顺转,使的纱线从锭杆钩上脱下。最后放下锭子压板使锭子与锭杆同轴转动,将纱线卷绕到锭子上,便完成整个过程,将棉花纺成棉纱。
“纺纱机?”一位圆胖矮小、身着麻衣的富态乡绅模样的人站了起来道,“纺纱机大家都见过,你这个怎么看起来不像啊?再说了,纺纱机算什么新式商品啊?”
“对啊,刘社长,这是欺负我们没见识了?”
“宝哥,解释一下呗?”
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刘二宝满脸微笑,镇静地向下压手,示意大家安静:
“就像这位浙江的郑员外所说的一样,纺纱机有什么新鲜的?”刘二宝一指一开始质疑自己的胖乡绅道,“可是你们的纺纱机最多只有五锭吧?你们瞅瞅,我这个纺纱机可是有四十锭呢!不仅如此,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再加上旁边的这个叫做飞梭织布机的机器,将棉花迅速纺成纱,再制成布匹,一个数量的工人可抵得上超过二十人的工作量!郭厂长,你们现场展示一下吧。”
被刘二宝叫着的郭其良,带着自己的两个徒弟上了台,叫人搬来了成捆成捆的棉条,他们就开始操作机器。
郭其良转动纺纱机手柄,纱机的转轮快速地转动起来。他的徒弟按照一定的规格制作的棉条放入进料口,另一边连绵不绝的棉纱自动卷成一个个沉甸甸的纱锭,棉纱粗细均匀,断头极少,而且这些纱锭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四十锭。
而且纺纱工只要注意接上线头就可以了,这说明一个人就可以看管好几台纺纱机。
飞梭织布机的作用也同样明显,织布的速度成倍提高,织出的布匹宽大而结实,和市面上买到布匹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一部织布机只需要一个人操作,劳动强度大大减低了。
两车事先准备好的棉花,在众人面前经过几道工序只用了不到半天的功夫,就变成了布匹,所有的人都被这一幕惊呆了。
这两台机器的现场演示都是采用人力手摇为动力,手摇装置是类似于滑轮组的设计,所以非常省力。
织好的布被送到众商人手中,从布的手感和质地不难看出,这个布的工艺竟然比他们自家的布更加细密柔韧。
刘二宝笑着道:“诸位,你们大多数的织坊都有水车,如果这些机器用水力带动,效率会更高。”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棉花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
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关于棉花传入中国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从此可以了解,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所以在座的诸位纺织商人,都对棉花纺织非常熟悉,也知道这其中的巨大利润,只是织布的方式过于原始。
利用水力织布在南宋就已经被发明了,所以这些商户的大多数织坊都有水车。
大明的纺纱技术主要传承自黄道婆,黄道婆原版的纺纱机是三锭,后经改良有些纺车最多能达到五锭,但因为是横置纱机,所以基本是以四锭为主。
珍妮纺纱机之所以能布置更多的纱锭,就是因为竖排布置纱锭,初版的珍妮机已经达到了八锭之多,而李之弘拿出的改良版纱机是四十锭,是明代纺纱机的十倍。
不仅如此,改良后的卷轴纺纱机纺出的棉纱粗细一致,用这种棉纱加上飞梭织布机,织出的棉布均匀细密,质量要远好于这个时候的普通棉布。
在座的商人们有不少都是开织坊的,所谓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这两种机器的效率有目共睹。
一众商人们都像看到了大美女般看着两台机器,一个个的眼红心热起来,每个人心里的算盘打的噼里啪啦直响。
这一台机器顶的上他们原来的十台织机,等于一下子就可以节省九成的劳力,这省下的工钱是多少?然而还不止这些,原先他们一台织机需要两个人忙活,这等于又减少了一倍的人力,非但如此,这机器织出来的布质量更好,怎么选择已经不言而喻了。
“刘社长,这两台机器费用几何?”纺纱机和织布机都是全钢铁的,估计价格不低,所以郑员外陪着小心问道。
刘二宝道:“一台零号纺纱机二百贯,一台飞梭织布机三百贯,纺纱机的那个手动轮子不在买卖之列,这个纺纱机是水力的。”
水力的当然比人力的费效比更高,郑员外听完报价后毫不犹豫地道:“我们郑家要一百五十台纺纱机,一百台织布机。”
“我们李家要一百台纺纱机,八十台织布机!”
“我们张家要一百二十台纺纱机……!”
众商人争先恐后地嚷嚷道,生怕别人抢了先,没有自己的份。
这个机器的价格贵吗?其实一点都不贵,这些商人们心里都有数。要知道这是全钢铁的机器,许多部位都应用到了钢,成本价就已经不菲。并且其效率是他们原先织机的十倍以上,这样算下来其实比他们现在用的织机不知省了多少钱。
两种机器的定价是李之弘亲自定的,利润仅有50%,目的就是为了推广,然后收上一笔不菲的代理费用。说实话,他的心思就是赚快钱,迅速捞一笔,他的长远构想就是将来自己的毛集工坊主攻机械制造,以售卖各类机械为主,选择从纺织领域为突破点,是因为纺织业被前世称为工业革命的引擎。
这两款机器都是工业革命初期的产品,结构并不复杂,适合自己的机械加工厂起步练手。尤其是改良后的纺纱机,与明代的纺纱机不同的仅仅是采用竖排布置纱锭,所以容易仿造。
也就是说这些纺纱机被这些商人买回去后,是有可能被仿制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就是机身结构可以采用木质,当然改良后的珍妮纺纱机仿制难度也不小,如果是手工制作就需要很高超的手艺。
李之弘不是没有考虑过专利问题,但在这个时代说不着。而且,如果有人能够仿制成功,他是欢迎的,工业革命需要百花齐放,全社会参与才能涌现出更多的人才。
其后自己会陆续推出升级换代产品,如八十锭纺纱机、走锭精纺机等等,就先后世某水果手机一样,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收割羊毛,一直处于技术领先的地位。
明代因为生产力的原因,还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购买成品布匹的大多都是家庭富裕的人家,所以明代的织坊规模都不大,这与产能有关,也与百姓们的收入有关。李之弘相信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纺织业将会进入高速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