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抗日之黄沙百战 > 抗日之黄沙百战最新目录

第二千一百四十四章不速之客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再加上难缠的共党军队,那这场仗只会更难打。”

何赢钦补充道。

委员长双手握住手杖,抬头看向远处,半晌道:“先稳住他,同时安插一些人,靠近他的身边。

至于他身边的一些人,看看能不能渗透和收买一下。让他们为党国效力。”

此时,何赢钦说道:“我觉得,他身边的那个何长兴,可以尝试接触一下。

他之前查过,他是黄埔出身,算是委座您的学生。

而且,此人长期在河南地区活动,虽然也是夏阳心腹,可大多数时间,更像是一方诸侯。

在河南地区他的军事自主权和行政自主权,都相当高。

一个人现在没有野心,可我们适当引导一番,他还能没有野心吗?”

委员长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啊,这人可以接触一下。

除了这个,还要考虑怎么安插进去咱们的人。

必要时候,暗杀也不是不能使用的手段。”

“我记得····之前委座您好像安排过人吧。”

此时,陈诚问道。

委员长横了他一眼,没有回答。

陈诚也知道,肯定是委员长的计划吃瘪了,也就不再多问,转而埋头喝茶。

三人商议一番,委座便照常给夏阳发去贺电。

不过,却没有给八路军发去贺电。

一方面是要提醒夏阳一番,还有一方面,则是因为这段时间,共党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和国党军队在其他地区,发生过多次摩擦和冲突。

正是因为如此,双方虽然说仍旧是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大的框架之下,却已经有些貌合神离。

国党方面,甚至已经开始秘密调集军队,试图消灭掉共党在南方的红色力量。

主要就是针对新四军。

这一封电报,在半个小时之后,被放到夏阳面前。

此时,他正坐在北平城中,四军指挥部内,一边喝着豆汁儿,一边翻阅着情报部门传递来的各种情报。

河北和平津地区,以及豫北地区,此时已经被四军和八路军收入囊中。

在这里,他们不仅仅能够获得更多的人口,同时也有更多的工业地区。

光是在平津地区,还有河北地区,他们便占领不少日军遗留在这里的各种工厂。

在经过简单协商之后,八路军将他们占领的工厂,全部交付到四军手里。

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对夏阳和四军的绝对信任。

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八路军这边虽然能打仗的人不少。

可是,让他们去管理工厂,监督技术生产,他们相应的人才却极其匮乏。

相对的,四军这边,倒是有不少相关的专业人士。

这些工厂的管理者,还有技术工人,有的是从当地招募。

不过,更多的却是从山西那边的工厂,直接调回来的。

他们在山西占领的诸多工厂,不仅仅为他们生产大量的原材料,同时也给他们培养了诸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这是比工厂本身,更具有价值的东西。

肖月兵将那封电报递过去,便道:“贺电内容大概就是这样,军座,咱们如何回复啊?”

“怎么回复?”

夏阳一抬头道,“当然是怎么感恩怎么回复,要表现的感激涕零,恨不能给他老人家跪下磕头才是。”

“好嘞,我懂。”

肖月兵心领神会一笑,转身向门外走去。

就在这个时候,胡三小跑着进来,连报告都没来得及打。

看到胡三进来,夏阳抬眼道:“什么事儿啊?着急忙慌的。难不成是看上哪家闺女,想让我去给你当媒人?”

满脸络腮胡的胡三摇头道:“倭寇未灭,何以家为啊。”

“呦呵,这到了北平城,就是不一样啊。说话都带着股文人气息了。”

夏阳半开玩笑道。

胡三急忙凑过来,将电报递上去道:“军座,说正事儿,我们刚刚收到一封电报。”

“电报?不会又是委员长的贺电吧?

还是要让我回重庆,共商抗日大计啊?”

夏阳猜测道。

“都不是。”胡三急忙摇头,旋即将电报放在他面前。

电报白纸黑字,寥寥数语,却让夏阳眉头大皱。

将电报拿起,放在手中端详一番,夏阳就发出一声冷笑。

“这个阎老西儿,寸功为立也就罢了,还想要把太原城收回去?”

夏阳说着,就将电报随手扔在桌上。

电报里面的内容,正是阎长官发来的。

他在电报里表示,想要带领军队,从西安北上,接手太原地区防务。

说是接手防务,其实就是想空手套白狼,直接从夏阳手里要走山西的管辖权。

山西是夏阳和八路军联手收复,自己一步一步建设起来的。

就是中条山地区的国军部队,在这个过程里,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可唯独这位晋绥军的阎长官,在夏阳收复山西的时候,几乎是寸功为立。

现在,他看夏阳收复河北以及平津地区,在华北彻底站稳脚跟,便突然跳出来,表示要代替夏阳,接手太原防务。

“这是想要直接把咱们嘴里的肉,给生生抢走啊。”

夏阳冷冷地说道。

胡三点头道:“我觉得也是这样,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夏阳摆手道:“不,他现在想吃的,其实不是太原城。”

“不是太原?”

“没错。”

“那军座您详细说说,我这边不太懂。”

胡三倒是实诚,没有看出这封电报背后深意。

用手指敲击两下桌面,夏阳就道:“鲁迅先生,曾经有过一篇文章,叫《无声的中国》

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

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啥意思?”

眨巴眨巴眼睛,胡三仍旧是一脸懵。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