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山村大文豪 > 山村大文豪最新目录

第228章 姜俊现象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姜俊同意了那次邀请,并为此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很多记者都来采访他。

一名记者问道:“姜老师,您对于担任关中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有何想法?”

姜俊客客气气地说道:“这是我的荣幸,是关中师范大学对我的认可,对此我表示非常感激。”

这个回答是没什么问题的,然而对于那些嗷嗷待哺的记者来说,也确实没有什么“劲爆”的点。

于是在记者问了几个类似的问题,姜控答了几个类似的套话之后,记者们就开始转移话题了。

一名记者问道:“本国的当代的作家中,您最佩服哪位呢?”

姜俊答道:“我最佩服路遥先生,他是用生命在写作,将作品看的高于一切,甚至高于自己的健康。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怕吃苦,去最恶劣的条件下体验生活。也为写《平凡的世界》翻阅了近几十年跨度的资料,我从他的回忆录中看到,他为了翻阅资料,将手指磨得剧痛,又改用手背翻阅。如此长期艰苦的付出,终于完成《平凡的世界》这部反映我国现实的巨着。我确实很佩服他。”

记者说道:“路遥先生在病床上得知您最佩服的作家是他,相信也会感到欣慰的。”

另一名记者又问道:“那能否问一下,在本国当代的作家中,您最不佩服的是哪位呢?”

这话一出,许多人都聚精会神,想听听姜俊怎么说。

姜俊沉默片刻,语气坚决地说道:“我不佩服的那种人,是身在文坛,却主要靠的不是作品,而是靠的权势,没有任何文学上的成就,却能凭借其权势压迫那些在文学上有成就的人。这种人,简直不配被称为作家,也不配被称为文人,只是外行领导内行的文阀而已!”

众人听了之后,都以为他骂的是庄晓梦。其实他这番话虽然带上了些庄晓梦,指的却是梅文化更多一些。又似乎,指的真就是这么一种人,这种人哪个年代都有,除了那个“梅文化”以外,还有千千万万个梅文化呢。

又有记者问道:“请问《英雄志》的那个结局是真的还是在开玩笑,真就是一个陨石落下来,把一切都毁灭了吗?”

这话说出来之后,有些在场的人笑了。

姜俊说道:“这个结局确实不是什么好结局。只不过我确实写不下去了,可能前面的格局铺的太大,至少我是没有能力写下去了,事实上还不如作为一个开放的结局呢,真正的结局,在各位的心里。就如同许多人去问金老先生谁才是他笔下的天下第一,结果金老先生说张无忌,许多人又不信,与其如此,还不如追求自己心中的天下第一。”

他说到这里,又说道:“当然啦,这么写结局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他指了指自己头上的疤,笑道:“这就是代价。”

记者问道:“那请问您对武侠未来的看法是怎么样?您觉得武侠未来会发展的更好吗?”

姜俊摇了摇头,说道:“我对武侠未来的发展是悲观的。实际上在金老写完那十四部小说之后,武侠所剩的空间都已经不多了,就是古龙这位武侠大师,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随着夹缝的越来越小,武侠的空间就也越来越小了。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写武侠的原因。”

记者说道:“不是有一种号召,叫武侠求新求变嘛?”

姜俊说道:“可是当新到一定程度,变到一定程度,那也不是武侠了。就如同格律诗一样,要是没有了平仄,又不拘于每句的字数一样,那格律诗不就变成了现代诗嘛。武侠也是这样,要是形式变了,很多时候就也不是武侠了,成了低魔的奇幻,或是仙侠,或是玄幻了。”

记者说道:“那以后您是真的不打算再写武侠了?”

姜俊笑道:“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嘛。”又连忙说道:“好了,关于武侠的问题,就聊到这里了。”

一位记者又问道:“听闻您在今年新年期间拍摄了一部电影,是和关武导演进行合作的,也是以您的作品《福贵的故事》为原着的,您觉得这部作品如何呢?”

姜俊沉思片刻,说道:“这部作品在取景方面确实有些粗糙,但在剧本方面我还是有信心的。至于选角方面,是我亲自出演,其余角色也是全部由水东村的演员团队出演的。这是劣势,也是优势。劣势在于除了几个人以外,多数人确实无法和职业演员相比。但优势就在于,这种风格确实显得更加真实,也更加有一种其他电影所没有的独特感觉。”

记者说道:“您有没有过打算,在演艺方面发展吗?比如作为一个演员参演一些其他的作品。”

姜俊说道:“如果只是为了名利,没有那个必要。但是要是真的碰上自己心中喜欢的作品,会非常愿意参演的,即使是免费参演。”

还有记者问道:“姜老师,我想问一下,您入文坛,也就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算是六百天吧。在这六百天里,您写了七部小说,《英雄志》、《昆仑》、《武林客栈系列》、《明将军系列》、《福贵的故事》、《团长李云龙》、还有最近的《白夜行》,加在一起,小一千万字了。难道您是以每天一万五千字的速度在创作吗?”

姜俊听到这里,心中一凛,自己还是太急功近利了,这两年中,写的作品太多,显得可信度确实少了一些。但他也是经历过大场面的,遇到这个问题,也不急不慌,而是先反问道:“难道你觉得我有代笔吗?可否出示证据?”

那记者不好意思地笑道:“我倒不是这么想,我只是觉得,这速度是不是太快了一些。”

姜俊说道:“每个人的创作速度都不一样,向我,就是创作速度比较快的人。”

这时,韩小米在旁边插话,说道:“也正是因为姜老师以这种过人的精力和飞快的速度,才能在两年之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也是文坛当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啊!”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