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第2卷 潮起潮落 第十五章 金陵王气(6)
李湘道:“所以,在夺取政权之后,洪秀全为了一洗自己屡试不第的霉运,才着手改革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对吗?”
黄悦椿道:“洪秀全屡试不中,发誓有朝一日自己开科取士。定都南京后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正式举行了科举考试,规定了乡试、县试、郡试、省试和京试5级考试。其中京试又分天试、东试、北试、翼试4种,一年4次,以各王生日为期,各自开科取士,各自出榜。”
何碧香道:“这个洪秀全很有思想嘛,充分体现了太平天国的和谐关系,如果冯云山、萧朝贵不死,京试就应该有6试了,那生活在太平天国的读书人简直太幸福了,机会多多,每年至少产生4个状元,若干年积累下来,也许上厕所或者在大街小巷溜达,都可能见到状元郎。”
黄悦椿道:“京试的4试资格同等,不分高低,每试均可产生状元、榜眼、探花。此举大大地满足了一下天王的虚荣心,也弥补了他考试不中的遗憾。由于京试试题由各王自行命题,考试内容一律出自《新约》《旧约》《天王诏书》《天条书》《天命诏旨书》《天父上帝言题皇诏》等。熟读四书五经、子史文集的学子对这些不屑一顾,而太平军中的青年又缺少文化,于是天国的科举便出现报名者少、录取者多的状况。”
岳灵珊道:“我认为考试本来就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他有心为朝廷出力,考试成绩的好坏并不影响他们当官为人民服务,椿哥,你说对吧?”
黄悦椿道:“能否招考到优秀的人才,也看主考官的德才和在读书人心中的威望。如果读书人不服你,你也不一定能招考到有才能的人。如1853年八月京试的东试,因为大家对杨秀清同志的所作所为不太认同,经反复宣传,报名者仅50余人,因人数太少不得不延期10天,10天后仍寥寥无几,于是采取强制威逼的办法,凡是符合基本条件者一律被押进考场,这样拼凑了300余人。只要考生试卷中无讥讽太平天国的词句,不错写避讳字都录取。考试结果不问可知。”
李湘道:“这样也可以啊?可惜我们生不逢时啊,不然,我们都有可能成为女状元……今年成不了,明年再补考……高考扩招,让读书人机会太多了!”
黄悦椿道:“是呀,太平天国的高考制度本来就是对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的一次改革,不过,这次改革最终看来似乎是没有成功。后来又规定不满300字、写错题目、字体两样者不录。天京事变后,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京试仅剩下洪秀全的天试。”
何碧香道:“这时候的考试该爆棚了吧?天王……不就是和皇帝差不多嘛?”
黄悦椿道:“是呀,天王……就是太平天国的皇帝。他颁布《钦定士阶条例》,将每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可惜,不久太平天国覆灭了,三年一试的科举制度并没有真正的实行。太平天国通过科举制网罗了一些从事文案工作的知识分子。但因科举过繁、过滥,形同儿戏,大大降低了高考选拔人才的作用,考试内容也为读书人所不屑,因此没有招考道真正的人才。”
岳灵珊道:“按理说,天王那么理解读书人的辛苦,大家不用三更灯火五更鸡发奋读书了,怎么还不能招考到真正的人才呢?那些人才都跑到哪儿去了?”
黄悦椿道:“读书人最好面子,你不尊重人可以,但你不能不尊重人家的知识和才能。因为洪秀全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和才能的忽略,导致了读书人不以参加科举考中状元为荣,因此,有真才实学的人都不屑参加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反而跑到了个人品德高尚、战功卓着且以文章名世,权力炙手可热的太平天国的死对头曾国藩那边去为他服务去了。”
李湘道:“看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古都是这个道理。有什么有的上司就有什么样的下属,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朝臣。同样的道理,有什么样的主考大人,就会招收到什么样的学子,是这样的吧?”
黄悦椿道:“太平天国的京试共举办了22次,产生了22名状元。这些状元虽然不是平庸无能之辈,但也绝对不是出类拔萃的经营之才。但由于科举制度的改革不成功,所以,自始至终也没有从科举考试中选拔出栋梁之才。”
何碧香道:“本来洪秀全也算是读书人出身,照理说应该能凝聚到大批有才华的读书人在身边,更好地为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服务,让太平天国的基业江山永固,永不变色。可叹,美好的理想因为人才的缺乏而夭折了!”
岳灵珊道:“天下的人才不会因为谁而多,也不会因为谁而少。如果人才都没有被洪秀全笼络住,那么,那些人才跑到哪里去了?”
黄悦椿道:“自然是跑到洪秀全的对头曾国藩那边去了。曾国藩虽然不是一国之君,也没有开科取士的权力,但曾氏注重人才的举荐,通过曾国藩的推荐,真正的有才学的知识分子都得到了国家的重用,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曾国藩身边集聚了当时最优秀的人才。这也是曾国藩能打败洪秀全的太平军的根本原因之一。”
李湘道:“咱们只顾着和椿哥聊天,忘记了咱们王爷还没有发言呢……王爷哥哥,你有什么高见呢?”
段郎道:“你们说得很对,分析得都很有见地,我还没有思考成熟,就暂时不发言了……”
其实,段郎一路走,也在一路思考。大理段氏的人才战略上,过分重视段氏家族的人才培养,而忽略了大理国的国民教育。从武功上看,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只在皇室成员范围内传授,保证了国内政权的稳固,是加强对内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法宝之一;但一旦遇到外地入侵,仅仅靠皇室成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实行全民练兵运动,培养一大批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保家卫国的精锐之师、文明之师。文化教育上也是一样。段郎通过对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的反思,深刻认识到了一个道理——统治阶级,一定要在注重自身德才的基础上,以德服人,量才用人,把时代的精英人才都笼络到统治阶级的集团里来。给予高官厚禄,寄予殷切希望,让这些优秀的人才安安心心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让他们在民间隐居,浪费人才。贤达者隐居于闹市,隐逸者躲藏在深山,朝廷从哪里去找治国理政所需的济世人才呢?
一旦国家有事,内无安民之官吏,外无御敌之兵将,那恐怕就真的是国将不国了。
《段郎传奇》第二部《潮起潮落》终。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段郎传奇》第三部《福兮祸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