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战争是一种艺术,创造战争艺术的人往往具有艺术家的气质,喜欢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构思。那边厢济南大战打得不亦乐乎,粟裕在邹县一带静待国军的援兵的到来,左等右侯,毫无动静,无仗可打,使粟裕有了更安静的机会构思更大的战争画面。这就是国共决斗争天下以来最大的一场恶斗--淮海大战。
其实在淮海战役开打之初,国共双方无论是领袖还是前方指挥员,都没有想到这场仗会打那么大,最后变成了双方的生死之战。虽然双方都清楚,这场决定命运的生死之战迟早要来到,但明显,这来的比较突然,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至少,国民党那边没有。蒋介石还沉浸在东北55万国军全军覆灭的悲痛之中,顾祝同认为共军刚刚打完济南战役,怎么着也得休整一下,所以留给中原战场上国军部署的时间还很宽裕。但是他们错了,共军一点休整的意思的都没有,济南的巷战还在继续,华野代司令粟裕就已经把进行淮海战役的计划发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略加修改完善后,痛快的拍板同意了。
为什么这么急呢?因为济南战役粟裕手底下的部队没打爽。原来9月份华野在攻打济南时,用了包括程志远在内的一大半兵力进行阻援,没想到援军根本就没有来,济南城就打下了。打胜仗的部队自然兴高采烈,可负责阻援的部队却失望了,闹来闹去,没放一枪,这济南就解放了?70多个团埋伏在那里,结果连敌人一根毛都没看见,大家相当不爽。于是部队求战心情那个高涨,粟裕一看,正好,打济南伤亡也不太大,于是立刻就制定了淮海战役的计划,满足大家伙想打仗的迫切心情。
可这个淮海战役的计划并不是后来的那场大决战式的淮海战役,这个计划跟它比起来,小巫见大巫,顶多属于小打小闹而已。粟裕的目标仅仅是拿下两淮即淮阴淮安,高邮宝应,打下后看情况再打连云港,海州,把苏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毛泽东接到电报后,认为可以,不过胃口小了一点。他站在战略的高度,认为以华野现在的力量,完全可以打一个更大的歼灭战。他早就瞅准了徐州以东的黄百韬兵团,10万来人,非嫡系部队但是实力较强,可以打一打。况且,打了黄百韬妙处大大地。这招棋后来被认为很高明,以后再说。
于是粟裕就开始着手准备了。这个时候无论是中央军委还是粟裕都没有想过要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淮海战役只不过是普通的一个战役计划而已。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战争按照他的惯性不断展开,双方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最终,战争的规模无可避免的扩大化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地跨江苏、河南、山东、安徽四省的广大战场上,投入了一共140万军队,进行了一场规模罕见的大决战,经过65天的艰苦鏖战,我们知道,最终共党取得完胜。
在这个过程中,共党方面一直在主动选择,根据形势变化迅速做出正确判断,然后周密部署,其谋略和战力都发挥到了极致。而国民党方面一直在被动接受,根据形势变化做出错误选择,然后朝令夕改,举棋不定,战略出现重大失误,战力被严重削弱。就好像两个人比武,一方占尽先机,功力虽弱但招式巧妙,武功发挥到了极致;一方处处受制,内力深厚却施展不开,最后只能窝囊的败给对方。
1948年10月的徐州,正处于危机四伏的态势之下,解放军攻克济南之后,中共两大野战军华野和中野分别位于徐州的北部和西部,大有合流之势。
在全国各个战区,蒋介石最看重的是徐州,他在这里投入了四个全机械化兵团,六个绥靖区,是关内最大的指挥中枢,当时,蒋介石在中原分设了两个剿总,汉口的华中剿总下辖35万人马,而徐州剿总则以60万大军屏障南京的大门。
这是因为,徐州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地处中原南北要冲,两条横贯东西和南北的铁路,陇海和津浦从这里交汇而过,是进可问鼎中原,退可扼守江淮的中原锁匙。而徐州又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是个“四战之地”,既是战略重地,又无险可守,那自然极容易爆发战争。自古以来,徐州有文字记载的战事大大小小打过360多仗,中国的版图上,没有那块地方像徐州这样经受过如此多战火的洗礼。
那么,徐州剿总司令这个人选就显得非常重要,那必须是“国之栋梁”一类的人才能胜任。而蒋介石让谁当这个徐州剿总司令呢?他选择了他的学生刘峙。
刘峙,黄埔一期毕业,从北伐时跟随蒋介石,到现在军衔已经混到二级陆军上将。听上去这可能是个戎马一生,功勋卓着的人物。可实际上他除了在北伐时运气好混上了“福将”的名头,后来的经历中鲜有战功。抗日时是着名的“长腿将军”,创造了十余天内溃退千里无人能超越的逃跑记录。这个人全凭对蒋介石的忠诚得到提拔任用。这么一个人,蒋介石却把徐州剿总60万人马交给他,这是一种自取败亡的任命。刘峙上任后,南京城里一片风言风语,有人说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就算不派一只虎,也该派一只狗,怎么派了一只猪呢?
后来我们知道,这只猪也算是“不负众望”,在淮海战役中坚决不做英明的决策,不断做出愚蠢的部署,有始有终的扞卫了自己蠢猪的名声。国民党失败后,刘峙一度混的很惨。1949年逃往香港,但在九龙竟遭土匪抢劫,竟落到了无以为生的地步。台湾方面又以他滞港久未归队,取消其战略顾问资格。最后没办法流落到了印尼,以教书来糊口。估计蒋介石也是“怒其不争”到极点,诚心撇下他不管了。后来还是老朋友顾祝同何应钦说情,台湾当局才给他一个“总统府国策顾问”的虚职,让他回来养老。从此他在台湾寓所深居简出,不再露面。
其实,蒋介石是知道他这个学生的水平的,所以给他派了一个得力的助手杜聿明做徐州剿总副司令,由他实际负责战役指挥。明知刘峙难堪大任,为什么蒋介石还要委以大任呢?原因也很简单,他要保证手底下这60万人马对自己的绝对服从和忠诚。刘峙无能,但他听话。其实有一个人蒋心里清楚是能担此大任的,但蒋就是不给他兵权,这人就是白崇禧。
白崇禧,外号“小诸葛”,为人精明多谋,领兵打仗也有一套。但他是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是地位仅次于“桂系”老大李宗仁的2号人物。白和蒋的关系有和与不和,套用一句很熟悉的话,但要反过来说,那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蒋北伐,抗日时,多得白崇禧出谋划策,是重要智囊人物,蒋对他很倚重,可另一方面,白崇禧历史上曾经三次逼蒋下野,是党内蒋介石的重大威胁。所以,蒋介石对白崇禧那是相当的猜疑。这样的关系,蒋介石怎么可能把重大兵权交给他?
后来,形势危急,蒋介石也是国难思良将,顾不得什么派系矛盾了,把白召来南京,想让他统一指挥两大剿总,可这时候白崇禧反而不买账,说什么也不肯就任。淮海战役一结束,白就联名发布通电要求蒋下野,为此,蒋深恨之,到了台湾后,给他一个闲职。后来传言,李宗仁回大陆后,蒋觉得白失去了牵制李宗仁的价值,就派特务暗杀了他。真实与否,也不作讨论了。但是个人认为,白这个人只有小聪明没有大远见,原因有二: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道理他难道不知道?“国难”当头还忙着派系斗争,不肯临危受命挽回败局。二,明知跟蒋已有了无法化解的矛盾,还被蒋介石诓去台湾,这不是自投罗网吗?李宗仁就很清楚这一点,他直接去了美国,后来辗转回了大陆,受到大陆方面热情欢迎。
所以,一开始国民党在用人方面就大大的不妥。共产党用的是能征惯战的勇将粟裕,外加征战多年老谋深算的刘陈邓等人,国民党用的是除了对蒋忠诚别无长处的刘峙,这样的安排,很有意思了。
拿下了济南的粟裕大军已经今非昔比,此刻军旗猎猎,壮大无比,距离黄百韬的新安镇最近,不用太大的调动,就可以挥兵拿下大城海州(现在的东海市),进而南下恢复往日丢掉的淮南淮北(两淮)和苏中。这就是所谓淮海战役名称的由来,作战打击的对象是黄百韬兵团。粟裕将华东野战军悄悄地集结与临沂和邹县一带。计划以五个纵队围歼黄百韬,一8,10纵袭击占领运河大桥,以3。7纵抢占台儿庄,将黄百韬围歼在运河东岸的新安镇一带。攻击的时间定在11月5日。
就在粟裕为新的一场大战而匆忙调动大军的时候,蒋介石在南京也在加班加点进行新的战略筹划。固若金汤的济南城堡在短短的八天之内被共军攻破,简直是一场天大的笑话,这哪里是个设防城市?娘西皮!蒋公如是说。骂归骂,活还是得干的。杜聿明负责制定新的作战计划。
杜聿明的基本战略思想与那粟裕很相似,即吃柿子要先拣软的捏,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消灭那腰板不是很硬的中原野战军,然后再去找华东野战军的麻烦。因此,他制定的战略计划是集中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孙元良四个兵团(十二个军),配上李延年、刘汝明、冯治安三个绥靖区(相当于现今的地方军区)五个军,再加上黄维兵团,合计二十四个军七十万人马,以国军精良的武器,先败刘伯承,后歼陈毅(他们根本不知道华东野战军的军事首脑是谁,看官您说他该不该败?),哪里有不败的道理?
这个作战计划上报蒋介石,很快得到了批准,10月7日,杜聿明召集了邱清泉、黄百韬、李弥一锤定音,10月15日,开始调动部署。请看官注意,杜聿明计划的大军调动时间比粟裕所筹划的华野行动要早二十天。如果历史就这么发展变化,淮海战役可能是另一番面貌。
10月7日,杜聿明兴冲冲地准备上前线指挥部行令调动大军,蒋介石突然来了一封急电,命令杜聿明陪同前往沈阳救火,原来共军的另一员猛将林biao在辽沈打得廖耀湘不支。杜聿明扔下手头的作战计划,奔赴东北上任了。这一去,不但国军的调动不能继续,而且也给了粟裕二十多天的时间补发棉衣,调运粮草,为冬季的战争大大地准备了一番。
杜聿明的离去,使他所制定的作战计划也搁置了下来。蒋介石自己亲自上阵,带领刘峙、顾祝同又制定了一个新的作战蓝图。鉴于国军过去的作战大都是“不惜任何牺牲一坚守强固或主要城市的老战略”弊病百端,所以“必须改变”(蒋介石语)。刘峙和顾祝同认为,共军在济南战役之后,下一个军事目标是徐州和蚌埠,进而威胁江南。鉴于自古以来守“江必守淮”的传统,国军的出路就是在徐州周围布置重兵,对共军实行攻势防御,所以,郑州,开封等大城市必须放弃。不知道蒋介石是被全国战局搅乱了脑子还是吃错了什么药,顿时忘记了杜聿明的高明计划,转而有批准了刘顾二人的新计划,指定“小诸葛”白崇喜任徐州剿匪总司令,调动桂系精锐之一黄维兵团东进策应徐州行动。
10月下旬,蒋介石调动军队布局结果是,以徐州为中心,东有黄百韬驻军的新安镇,西有邱清泉镇守的砀山,南是国军的兵员粮草转运站蚌埠。阵势呈“丁”字形,颇似一座“天平”,假如共军攻打砀山,或者吃掉新安镇,都会使那“丁”字形阵式失去要命的平衡。事实上,粟裕的军事布局就是要打掉新安镇。
正在葫芦岛指挥大军救援廖耀湘的杜聿明得知徐州的方面的新布局后,极为不满。第一不满的是蒋介石把他计划弃而不用,第二不满的是新的计划“自徐州至蚌埠之间二百多公里的铁路两侧,摆放了数十万大军”,“各个兵团没有阵地可守,必然到处挨打。古今中外的战史中还找不到这种集中会战的先例”(杜聿明语)。
不仅杜聿明看出了刘顾二人计划的危险性,那白崇喜也感到不妙,他本来满口答应蒋介石的任命前来徐州统一指挥,但是,在看了蒋介石所批准的新计划之后,第二天突然改口,坚决推辞拒绝,只同意将黄维兵团调往徐州配合作战,至于总司令一职嘛就免了吧。因而,徐州的剿匪总司令依然是那个庸才刘峙!
让我们来看看国民党的部署。
济南战役后,徐州剿总开始收缩兵力,他们的部署很有创意。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摆了个一字长蛇阵,几十万的大军挤在铁路两侧,浩浩荡荡,非常壮观。意图也很明显,就是为了阻止共军南下,屏障首都南京。这个想法似乎也很合理,兵力这么集中,共军无论攻击哪一部,都可以迅速增援,就不怕被他们包围歼灭了。看来,国军已经被共党的“围点打援”战术弄得有点闹心了。
后来,辽沈战役爆发,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11月2日结束,不到两个月时间,蒋介石在东北的55万精锐之师就被消灭的一干二净,局势越来越严重了。共党越打胆越壮,实力越强,看来,中原地区的决战不可避免了。蒋介石在中原分设了两个剿总把兵力分开,白崇禧第一个反对,他认为在中原不应该分设两个剿总,而应该合并两个剿总由他亲自指挥,蒋介石岂会听他的,你领着你的35万人安的呆在武汉待命吧,别的事少操心。结果后来白非但不操心,也不听命令,老蒋要掉他的部队去增援,白说没门儿。
徐州危急,蒋介石让国防部作战厅给点意见。作战厅报给他两个方案。一是放弃陇海路上的据点,兵力收缩至徐州到蚌埠间的津浦路两边,做攻势防御。第二个是放弃徐州,大军退守淮河南岸。但他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到底要不要放弃徐州。白崇禧的观点也是认为不应该在徐州屯重兵,守江必守淮,大军应该放在蚌埠。徐州是四战之地,难守易攻,大军集结在那里很不明智。当然,蒋介石照例是不鸟他的。
我们知道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一贯是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倾向于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开战初期,胡宗南拥重兵打进延安,毛眉头都没皱就果断放弃延安,才有了今天的形势。但让蒋有这样的决心,就比较难了。前面说过,徐州战略地位重要,还没打呢就放弃徐州,这对蒋介石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毕竟那个时候国民党是正统,共党攻下一地叫解放,国民党那可是叫沦陷,字面意思上看,就可以知道双方的心态。这也足见蒋的军事思想比较落后,一直专守防御战略思想。
蒋介石一直在犹豫,一直拖到11月5日,才最后下命令,将陇海路兵力撤至徐蚌之间做攻势防御,这就是国民党的徐蚌会战计划。
而这个计划,国民党最终连施展的机会都没有。
这就是让杜聿明上火的计划。
而让杜聿明上火的这个徐蚌会战计划,是出自国防部作战厅的手笔。而这个作战厅厅长叫郭汝瑰,他是共产党潜伏在国民党中的最大的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