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宦海洗剑录 > 宦海洗剑录最新目录

第四百五十章 前车之鉴 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这是不可能的。”徐宝的手指在石桌上轻轻地敲了敲,打断了张懋的故事。

张懋当下没有欺骗自己的理由,但不排除他所说的也只是道听途说而来的真想,毕竟张懋自己并没有参加那场战争。

“四十万大军的粮草辎重,想要投毒,除非也先的军队没带粮草,每人只带了一包毒药。。。不,也不可能,就算他想投毒,草原上又哪里来的如此海量的毒物配制?除非。。。除非。。。”

“除非那毒本也不是也先下的。”张懋的语气很平淡,眼神也很平静,他的父亲死在了那场战争中,但此时说来竟好像只是在说旁人家的事,没有任何愤怒的表现。

或许也已经是愤怒的太多,心里只剩下了悲哀吧。

“最后的那场战役,我大明的溃败从也先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所有人都明白。我父最后的决断是带领全军上下从土木堡的工事中走出来与也先背水一战,想要以哀兵之势尽可能的消耗鞑子的军队,哪怕是全军覆没也在所不惜。而在暗中,却拨出了一千堪可一战的精锐以及随军而行的大内供奉高手保护皇上离开。四十万精锐可以死,但皇帝不能死,也不能被俘,否则大明江山倾覆在即。”

徐宝道:“但结果皇帝还是被俘了。”

“是。”沉默许久的徐俌开口道,声音也是透着悲凉的唏嘘:“王振这个人虽然是个阉宦,但文韬武略确实是人中龙凤,单论武功而言也是罕逢敌手。战阵之上他或许没什么用,但只是保护皇上逃跑,尤其是在草原上那种杳无人烟的地方不应该有差错,更何况还有一千精锐护送,可偏偏他失手了,被更多的武林高手围攻而死,只不过这些武林高手并非来自蒙古,而是出自我中原。”

王振那一战实际上只是假死遁世,但徐俌和张懋不知道,徐宝也没必要纠正。

“至此,土木堡之变便算终结,我大明王朝四十万将士活着回来的不足千人,皇帝被俘虏,而鞑子的死伤不过四万。大明一败涂地。”

张懋似乎是觉得有些气闷,站起身来拄着自己的龙头拐走出了花园的凉亭,徐俌没动,但摆摆手让徐宝跟去。

“故事说到这里,也就算是说完了,说说看,你觉得我大明败在何处?”

“败在人心。”徐宝想了想,说道:“正如两位公爷所说,文武之间的矛盾,武道昌盛而文官式微,一场大战,若大明胜,则文官在金殿之上更无话语权可言,反之若是大明败了,武将勋贵势必死伤无数,则大明朝堂便落入了文官的掌控之中。

内廷和外廷的矛盾是其二,王振身为内廷阉宦却借皇权把持朝政,自然受外廷的排斥和敌对。太平年月他们无可奈何,甚至可以聚拢在其羽翼下以阉党自居换取富贵,可一旦机会来了,他们恨不得将王振扒皮拆骨,而这一场战争便是最好的机会,哪怕他能从草原上活着回来,也难挡天下悠悠之口的一刀。

还有朝野之间的矛盾,当官的总看不起江湖上的耍刀的,这本也是正常,可彼此又离不开,毕竟刀能砍他们的脑袋,同时也能护他们的周全,而反过来耍刀的也需要这些当官的给他们富贵和权势。。。呵,也不知道这些当官的到底许下了多少的好处才能让他们到草原上去杀皇帝。”

“都对,也都不对。”张懋点点头又摇了摇头:“其实说白了,人多自然就会有矛盾,有冲突,我大明子民万万,幅员辽阔,想要有一个大同世界本就是痴人说梦。只是谁也没想到,他们真的会为了利益而弃家国于不顾。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大明打了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张懋咳了几声,将脚下的一颗石子踢进了湖中,激起道道涟漪:“国战是国战,双方都输不起,但谁又说过国战只能打一场的?那该是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胜负累积起来才能分出结果的才是。打一次,或赢或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打下一场,再发现些问题,再解决问题,如此往复才是正途。

皇帝御驾亲征,但朝中太子却仅八岁。

想着毕其功于一役,但实际上只想过胜而没想过败。

满朝勋贵、精锐、将士一齐上阵,都死了,人家打上门来竟让一个文官儿当了大帅力挽狂澜。

说到底,未虑胜而先虑败,则败尤可胜;未虑败而先论胜,则胜亦可败。”

张懋和徐俌拐弯抹角的说了这一通,徐宝此时也是听明白了。说的简单些,他们是希望自己谨慎再谨慎,不要狂妄,更不要将大明这些年好不容易存下的家底儿全打光了。

没上过战场的人总是好大喜功,希望像书上写的一战定乾坤,他们能理解,但不能接受。

“国公爷所说晚辈懂了。”徐宝弯腰一礼,随后直起身来微微一笑:“不过两位公爷却是想错了。”

“怎么?”

“我没上过战场,更没领过兵打过仗,要是一对一的厮杀我不惧任何人,但要是说带兵,兵部也好,甚至几位国公爷手底下随便挑一个老卒出来也要比我强上不少,我又怎敢不自量力?真打了起来,我大概会坐镇朝中,顶多去做个监军,真正领兵的当另有其人。”

张懋抚须长笑:“好好好,难得你年少而不轻狂,更有自知之明。那你倒说说,满朝文武,谁可为帅?”

“我心中确实有一个人选。”徐宝道:“老公爷以为王越如何?”

“王越?”

“不管怎么说他也是带兵打过仗,而且从鞑子的手里收复了河套一带,在将士心中颇有威望,而且他本也是文官的出身,不会太遭文官排挤。虽然这几年声名不显,但其实只是韬光养晦,我暗中查过,他每天在府中打熬身体研读兵书,可见是廉颇未老。”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