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宣家堡、泰兴、如南战斗,使国民党军队损失1。6万人和大量的武器弹药,这使蒋介石和他的参谋总长陈诚大为震惊。陈诚奉蒋之命,急忙跑到南通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重新部署进攻苏北的作战计划。他们下令麇集江南的第二梯队整编第六十五师、整编第二十一师等7个旅10万余人渡江北进,集中兵力向海安进攻。同时以第八十三师第六十三旅、整编第二十五师第一四八旅,自姜堰、白米一线向东出动,两路合击海安。为防止被各个击破,采取锥形攻势,正面不足30华里,纵深10余华里,各旅靠拢前进。
两仗下来,李默庵在摸不着共军一根毫毛的情况下就已经丢掉了近两万人马,那一身的傲气刹那间被吓得飞到了爪洼国去了。他再也不敢怠慢,集中了主力大军,他向蒋介石发誓要拿下海安和共军主力决一雌雄。
海安是什么地方?看官尽可以把海安想像成陕北的延安,是苏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地。早年粟裕策划黄桥之战时所提出的口号之一就是“拿下海安就是胜利”。那个地方可是陈毅、刘少奇等人经营了多年的地方。丢了海安就等于丢掉了整个苏中,如果说胡宗南在陕北的战略目标是攻进延安的话,那么。李默庵的最终目的就是拿下海安,否则无法向蒋介石交代。而从逻辑上来说,共军能不要自己在苏中的小首都吗?李默庵认为只要他的军队向海安开炮,共军没有不舍命保护的道理。所以,李默庵把海安当成了围棋中共军的必救之地,打了海安,粟裕就会拿自己的主力和他拼命决战。李默庵想:那时看你还往哪里跑?我李默庵就算打完了前锋部队,还有是第二梯队在后方等着收拾残局呢!于是乎,他将自己的四个师组成了一个锥形阵势,前锋宽度不足10里,另外一个师在后方时刻准备替补,浩浩荡荡对着海安城开来。
面对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步步压来的强敌,粟裕坐在翻过来的长凳上,背靠凳腿,面对着绘有长江两岸地形的军用地图,那红、蓝色的圈圈、曲线、箭头都穿梭般地活跃起来。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粟裕决定撤出海安,并提出了初步的作战方案:第一、第六师集结于海安东北地区三仓河一带休整待击,七纵在海安外围打运动防御战。
说来很有意思,别看国军别的不行,当时学以美国为首的盟军的大少爷战术学得还是有摸有样的。七月三十日,李默庵先将数不清的大炮对准了海安的前沿阵地,一阵猛轰,把那里炸得火海一般,然后士兵们挤成一团向前冲去。结果是一阵冰雹般的枪弹将他们放倒了一大片。如此反复操作,终于在八月三日在大雨中攻入了海安城。李默庵付出的代价是三千余名士兵的生命,一万余发美国制造的炮弹。李的部下向他报告,总共打死共军主力三万人马,缴获枪支弹药无数。李默庵掐着手指头算了算,共军的兵力满打满算也就是三万多,在宣泰和如皋已经死了不少,现在又有三万多被歼灭,显然已经全数被消灭了。于是,对部下的报告毫不怀疑,连最起码的战乘对都不做,即刻向蒋介石发电声称苏中共军“大势已去”。顷刻间上下一片欢腾,人们沉浸在庆功的喜悦之中。
俗话说“谁笑在最后谁笑的最好”,李默庵笑得未免有点太早了。事实上,在海安前线和李默庵作战的并不是粟裕的主力,而是管文蔚的地方武装第7纵队。这个部队真正打过仗的也就是程志远的部队,剩下的不是民兵就是愿意参加解放军的俘虏兵。而粟裕的主力则早已撤离了海安城到距离海安数十里外的农村进行修整以恢复连续作战后的疲劳和补充新兵。所谓新兵也不过是些俘虏,不知道为什么一到了共军的手里就象换了个人,能打能跑能吃苦。就拿守海安的程志远部来说吧,抗击了李默庵数万大军的进攻,歼灭攻敌三千余,自己仅仅损失了二百多人,创造了敌我伤亡比例为15:1的少有纪录。最后海安城的失去,还是在粟裕的命令下主动放弃的。所谓李默庵的海安大捷,不过拿到了一座空城而已。粟裕的这一战法以后多次使用,百试不爽。李默庵在表面胜利下换来的没有其他,而是更大的危险和失败。这是苏中第三战。这一战将计就计以逸待劳让国军又盲目地骄傲起来啦。
正如粟裕所预料的那样,华野撤出海安后,进攻海安的蒋军先头部队随即占领该地,并纷纷向上级报捷邀功,第一绥区司令部统计竟“歼灭”华野达两三万人。他们得意忘形,错误地判断:“苏北共军已经一败涂地,主力第一师、第六师下海北逃。”李默庵认为第一步作战目标已经达到,按预定作战计划,调整部署,分兵广占地盘,在东起海边,西至扬州的300华里地段上,建立一条军事封锁线,切断南通、如皋与东台、兴化解放区的联系,清剿封锁线以内的占领区,然后与徐州南下部队会师,实现第二步作战计划——会攻两淮。
蒋军的这一作战计划,被我军情报处从无线电侦察中获知:进占海安之敌分兵东进,整编第六十五师第一○五旅开始由海安向李堡进犯。
粟裕得知这一情报,兴奋地说:“此乃一良机也,不可错过!”
李部占领了粟裕放弃了的重镇海安,国军的第一步作战目标已经完成,接踵而来的就是调整部署,清剿共军后方,秋后算账,把被共党分出去的土地再从农民的手里夺回来。于是乎原来的地主组成了还乡团跟随国军开始向各地进军了。但是,穷人怎么说都比富人多,拿到了土地的农民们处处向着共党。粟裕的两个主力师这时就在距海安城二十里开外的农村休息整顿,城里的李默庵却对此却一无所知,整日接受当地土豪们的宴请吹嘘,哪里还有什么敌情观念。地主们回来了,国军的骄傲横蛮之气也跟着回来了。
八月六日至八日三天以内,李部的第65师第105旅从海安出动,没费任何力气,连续占领了四个乡村城镇。而第65师主力八月九日接替泰州和黄桥的第25师(师长黄百韬)的防务。八月十日,新7旅从海安出发接替前几天立了战功的第105旅。
不到一个星期,大军如此频繁调动实属罕见。
粟裕说:“敌军频繁的调动,给了我军以趁其运动或立足未稳加以歼灭的大好时机。”他当机立断,集中兵力首歼运动中的李堡之敌。他命令第1,6两个主力师猛扑李堡歼灭第105旅。那时的105旅在李堡连个象样的防守工事都没有,战事从晚上8点开始,天没亮已经全部结束。前来换防的新7旅在路上听到枪声,以为第105旅与共党的游击队交了火,不分青红皂白,不管他什么三七二十一,更不搞清军情,就率领大队人马跑步前往接应。谁知粟裕早知道他们要来,早就令程志远部埋伏在高粱、玉米地里摆了一个典型的口袋阵,可怜那新7旅连跑带跳一头就钻了进去再也没有出来一个。前后不到二十个小时,李默庵又丢掉了九千余兵马。悲惨啊!
苏中的四次战斗,李默庵失去了三万多人马,原来的十三万大军变得不足十万,想在苏中发动全面进攻已经近乎痴心妄想。
从7月13日首战宣泰,到8月12日奇袭李堡,在1个月时间内,华野连打4次胜仗,歼灭敌人3万余人,打破了蒋介石“3个星期足以收复苏北”的美梦。蒋军在苏中的机动兵力已经不多,难以继续全面进攻,不得不调整部署。不得已,李部只能守住大城市保证南通和海安之间的公路交通不断,确保第25师乘虚进攻邵伯和高邮。
但是,这时的粟裕可并没有休闲下来。
8月19日,正当粟裕“考虑下一仗怎么打”的时候,我地下党送来了蒋介石8月25日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的情报。粟裕当即决定“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南下丁堰、白蒲、南通、海门一线作战,求得歼敌一至两个旅,给敌人一个严重打击。
8月20日晚上,粟裕率程志远在内的主力3万余人向敌后开进。所谓敌后,实为新四军老根据地,虽然暂时沦入敌手,但军民鱼水情深。部队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夜间行军,军民都习以为常,连犬吠之声也难以听见。国民党军队更是被蒙在鼓里,成了聋子、瞎子,对华野行动一无所知。
21日夜间,粟、谭率大军深入到蒋军300里一字长蛇阵的腰部,一师攻丁堰,六师攻林梓,五旅攻东陈,犹如3把锋利的钢刀,一齐向敌人的腰部砍去。
丁堰、林梓,是南通至如皋公路上的两个集镇,驻有国民党政府交通警察总队的6个大队和国民党军第二十六旅1个营,约3700人。经过一夜激战,全歼了这股凶残的敌人,生俘少将副总队长以下2000多人,解救出了许多被捕的地方干部、民兵和土改积极分子,缴获了美国制造的十轮卡车、机枪、卡宾枪、汤姆式冲锋枪等大批军用物资。
这次消灭的这些个交通警察其实就是原本的所谓投降了日本人的“忠义救国军”改编而成的(看官尽可把他们想像成为《沙家浜》中的胡传魁之流)共三千多人马,除了清一色的美国武器装备之外,还携带了大量钱财和USA造的手铐脚镣,可惜还没来得及套在别人的手脚之前,自己就先戴上了。这是粟裕钻到敌军肚子里,用黑虎掏心的战术赢得的第五次胜利。
丁堰、林梓战斗的胜利打开了华野西进的门户,直接威胁如皋的敌人。粟裕分析,敌人很可能马上调兵增援如皋。果然不出粟裕所料,李默庵得知丁堰、林梓失守后,判断华野将要进攻如皋城的四十九师,急令黄桥守军第九十九旅等增援。同时命令驻扬州、宜陵一带的黄百韬第二十五师向邵伯进攻,企图配合北线国民党军向中共华中分局、华中军区驻地两淮进犯。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很精,华野主力远在如皋东南,如要增援邵伯,就要北绕他的封锁圈东台、兴化,需要不少时日。利用这段时间,他就可以攻下邵伯,配合蒋军进攻两淮。这样,他既救了东头——如皋城,又拣了西头——邵伯,东西呼应,一举两得。
粟裕比李默庵更是棋高一着,李默庵想“一举两得”,粟裕却来个攻黄(桥)救邵(伯)打援,“一举三得”。
军事历史上有一招称之为“围魏救赵”,说的是攻敌必救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战术方法。不想那粟裕分外了得,竟然也用此方法在苏中和李默庵斗法,将其打得一败涂地,这就是第六次的邵伯防御战和“攻黄桥救邵伯”的第七次大战。
李默庵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作战中连连失利,心中自然是不服气得紧。怎么堂堂美国装备的国军,身穿的是呢子大衣,头戴的是大沿帽,腰佩的是中正自杀成仁短剑,手握的是袖珍式的小手枪,吃的是美国人捐献而来的过期罐头,要多阔气就有多阔气。怎么硬是打不过那缺吃少穿的土里吧唧的新四军呢?每每想到这些,李默庵这气不打一处来。要是不再主动进攻给那些共军一点颜色看看,李默庵的老脸往哪里放?于是他命令黄百韬的第25师向邵伯进攻,一方面可切断苏中解放区和陈毅的淮北解放区的联系,另一方面也配合了徐州方向对淮北的进攻。
邵伯是扬州北面的一个大镇。其西是邵伯湖,南为大运河与南通运河的交汇处,东面是水网地带。这里经济发达,运河的税收是苏中的主要现金来源,同时也是淮北和苏中之间的大门。所以,粟裕不愿意丢掉这一地区。防守部队是粟裕的第十纵队,也是一个没有经历过大战斗的地方部队。将领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兵名叫常玉青,与历史上为朱元璋打天下的常玉春的姓名相似,作战神勇有方,将一个邵伯修筑得到处是碉堡暗道铁桶一般。在邵伯后方的高邮侧由从中原突围而来的皮定均的八路军第5旅坐镇把守的第二道防线。
八月二十三日,黄百韬的第25师发动了进攻。先是大炮一阵轰炸,后是如潮水般的人海战术。要说那黄百韬还真是带兵有方,他手下的士兵没有软蛋的,不但干部带头冲锋,而且士兵也是远处能打枪近处能拼刺刀的主儿。但是第10纵也不弱,尽管属于地方兵团,作起战来也会白刀子进来红刀子出,双方在阵地前短兵相接刀砍枪杀。黄百韬用了两天时间,抢到了共军大部分外围阵地。第三天时,共军只剩下一道铁丝网,没有了任何退路,双方又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胆小的害怕勇敢的,勇敢的害怕拼命的,而拼命的则害怕那不要命的。黄百韬手下的能拼命的士兵这次算遇到了常玉清老将的不要命的抵抗。在战地大刀片子的挥舞之下,勇敢的黄百韬将兵士们在最后关头也害了怕,掉头回窜,第10纵总算是守住了最后的一片阵地。如果黄百韬第二天再加把劲,邵伯镇能否在共军手里就很难说了。谁知黄在付出了两千余兵马的代价之后,却悄悄地班师防守泰州去了。真可谓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自从邵伯保卫战打响之后,粟裕就一直关注着战事的进展,他知道李默庵等待盼望他的主力前去救援。因为在粟裕主力和邵伯之间有李的重兵把守,在那一地区,南是长江,东,北,西三面是敌人的东西两百里南北只有十里的狭长形封锁线,任何部队进去后就等于自投罗网,有来无回。但是,缺点是国军和当地老百姓关系欠和,消息不灵。粟裕抓住国军的这一弱点,带领第1师和第6师直扑黄桥镇(黄桥是国民党军百里封锁线西部的中心之一)。说来分外可笑,对于粟裕大军的出动,李默庵竟然判断粟裕的军事目标是如皋(东)而不是黄桥(西),故令驻守黄桥的地99旅紧急出动增援如皋。谁知道他们刚一出门,就和程志远部遭遇。程志远以少数兵力正面阻击,其余主力迅速包抄合围展开猛攻。这时李默庵才搞清粟裕的真正目的,急令如皋的187旅和79旅也出城合围共军主力,被陶勇的第1师迎头截在加力村一带,双方一时形成了僵持状态。李默庵大喜,这次可以抓住苏中共军的主力大干一场了。
这时的邵伯战况紧急,如果粟裕不能快速解决战斗,李默庵将会集中全部兵力聚歼共军全部。粟裕当机立断,迅速从陶勇的第1师将张震东的第1旅从前线调往黄桥会合程志远先歼灭第99旅。程志远见援军前来支援,士气大振,不出两个小时,99旅大部被歼灭,剩余千人投降当了俘虏。然后程志远迅速回师支援1师,到了八月二十七日天亮,被陶勇堵住的的187旅和79旅共一个半旅的国军也被歼灭,零星逃回如皋的不足千人。
粟裕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得寸进尺,迅速收拢兵力,反而向黄桥猛攻起来。黄桥的守军眼看99,187和79旅被歼灭,自信丧失,稍做抵抗即缴械投降。随着黄桥的丢失,泰州受到巨大威胁,如果丢了泰州,蒋介石不吃了李默庵也会扒他一层皮。在这种情况下,迫使李默庵不得已急令黄百韬从邵伯撤兵保卫泰州防止不利事态进一步扩大。邵伯之围随之而解。
这一仗是苏中战事中最大的胜仗。歼灭国军两个半旅,缴获各种重炮50多门,轻重机枪600挺,俘虏多人。粟裕用兵如神,七次作战七次胜利,一个半月期间,国军丢掉了六万多人马,占国民党军队在苏中兵力的40%。特别最后的围邵伯救黄桥的战法,其用兵之灵活,孙子在世也无非如此。李默庵从此傲气尽失,胆战心惊,只能躲在交通线上的碉堡里,一个旅不敢单独行动,一个团不愿驻守一个据点。
苏中战役,从7月13日到8月31日,华中野战军以3万多人对付国民党军12万多人,七战七捷,首创一个战役歼敌5。3万余人的纪录,歼灭敌人总数为华中野战军参战兵力的1。76倍,打出了人民解放军的神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程志远和陈新跟着粟裕学到了不少战术,部队战士得到了锻炼,在战斗中进一步提升了战斗能力,越战越强。程志远打心眼里高兴,这辈子跟着党走定了,势必是革命到底了。